《安徽日报》专题报道黟县洪星乡红光村党支部书记金玉琴先进事迹

16.06.2016  18:07

     

 

6月16日,《安徽日报》在头版以《“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记黟县洪星乡红光村党支部书记金玉琴》为题,报道了金玉琴(布依族)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仿作用,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的先进事迹,全文如下:

 

让村民都过上好日子

——记黟县洪星乡红光村党支部书记金玉琴

 

【编者的话】

 

  在纪念建党 95周年之际,为展示全省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在各条战线、各个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本报今起集中报道部分拟表彰的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全省优秀党务工作者、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先进个人和集体的事迹,激励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对标先进典型,汲取精神力量,作出更大贡献。

 

■ 本报记者 黄永礼

 

      【人物简介:金玉琴,女,布依族,1974年2月生,党的十八大代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金玉琴探索党务工作新路,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农村党建基础。先后被评为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

 

  地处大山中的红光村,山林资源丰富,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被称为“守着聚宝盆过穷日子”。 “看着村民过穷日子,我心里不安。让群众尽快过上好日子,是我这个书记的职责。 ”2011年,金玉琴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把修路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她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日夜奔波,为村里争取到资金,对两条村组道路进行了“硬化”,新建两条林区道路,既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又促进了林区资源开发。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 ”金玉琴带领村干部,依托村级林场等集体资产,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高山生态特色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她积极鼓励农户种植笋竹两用林、进行笋干加工。目前,新发展的40户农户从事笋干加工,收入与去年相比翻一番。

 

  金玉琴还采取“企业带动,大户示范”的产业发展思路,依托生态农业发展公司,争取资金购买黄山黑鸡6000羽,分散到农户家饲养,然后由公司统一收购,既增加了群众收入,也带动群众从事特色种植养殖。如今,红光村已成为 “笋干加工专业村”“特色种养专业村”。 2015年,村民人均收入达到9690元,比5年前翻了一番。

 

  村民致富的同时,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 “五年前,村集体经济只有两三万元,而去年已突破了20万元。 ”村委会主任朱国光颇为感慨地说,如今,村“两委”终于摆脱了长期以来“有心干事、无钱办事”的尴尬境地。

 

  “当选十八大代表,我感觉责任更大了。 ”为发挥好党代表的日常作用,金玉琴在村里设立了“金玉琴党代表工作室”,每月10日定期接访党员群众,听取意见建议和困难诉求,并想方设法帮助解决。目前,工作室共解决村民各类生产生活问题60余件。

 

  “党员合格与否,关键看是否发挥作用。 ”作为支部的领头人,金玉琴想着法子把党员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使,激发每名党员活力。在规范组织生活、建立村述职评议等制度的基础上,她把全村划分为17个基础网格,建立起“村、组、户”三级网格体系,使村级党建工作、信访维稳、文明创建等工作可以迅速传达部署,村民的意见建议可以及时收集处理,不仅增强了网格内党员的责任意识,也让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反映个人的诉求。

 

  “几年来,通过网格收集村民意见建议160多条,解决村民生产生活难题150余个。 ”金玉琴说,到了年底,村里参考《党员量化积分考核制度》,把党员参与活动、发挥作用情况量化计分,排出名次,激发全村党员争先进位的劲头。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血液。金玉琴探索发展党员的“五步推优法”,即党员群众“”、村党支部“”、乡镇党委“”、县委组织部“”、党员大会“”,确保新发展党员的质量。 5年来,共有10多名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先进分子,被吸纳到党组织中。

 

  “当村干部,就得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 ”金玉琴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村民生病、出意外,她总是第一个赶到,出车出钱出力帮忙解决困难。每每遇到村里兴办公益事业或邻里有困难,金玉琴带头慷慨解囊。村里有位80多岁的五保老人邱寿南,子女不在身边,金玉琴平日里对老人格外照顾,老人夸赞金玉琴“不是亲女儿,胜似亲闺女”。

 

  在村民眼里,金玉琴不仅是一位好干部,也是一位讲情义、有爱心的企业家。在当村支部书记以前,金玉琴已创下自己的事业。她在1998年注册了全县第一家少数民族个体私营企业——黄山市黟县金元木竹制品工艺厂。金玉琴富裕了,但她始终没有忘记群众。企业招用的工人都是村里的村民,公司员工中少数民族和残疾村民占了一半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