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形圆圈”到“励志榜样”(驻外记者手记)
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到南美工作,曾经在智利采访一位政要。他对中国比较友好,但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不太理解,很直接地提出质疑:“你们是在画一个‘方形的圆圈’。”
不久前,我在巴西采访一位副部长,他由衷地说:“对于拉美来说,中国是一个励志的榜样。”“拉美发展一直不稳定,经济时好时坏,政局也常动荡。中国从一个贫困的国家,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中国的经验值得拉美学习。”
近日,巴西国会举行巴中议员阵线成立仪式,阵线主席皮纳托在致辞中也提出“向中国学习”。
从过去不可能实现的“方形的圆圈”,到今天“励志的榜样”,不到20年的时间里,拉美主流社会对中国的认识发生了巨大改变。
发生改变的原因,首先是中国自己发展起来了。即使是没有到过中国的普通拉美民众,也都能体会到中国的进步和中国在拉美的“存在感”。在拉美许多国家,都能看到球星梅西代言的华为手机广告;走在阿根廷的街头,常能看到中国工商银行ICBC的营业门店;作为记者,我发现这里的许多同行都在使用联想电脑;今年春节,阿根廷的一位朋友用微信给我发来新春祝贺。
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的发展惠及了拉美。中国已经是巴西、智利等拉美许多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也是这些国家的主要外资来源国。中国在拉美的金融、通信、交通、能源等各领域都有重大投资,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提升社会发展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布宜诺斯艾利斯早在1913年就建起了地铁,但这条地铁开了100年后还在使用早期的木制车厢,近几年中国企业帮助阿根廷更新升级了地铁和城际轻轨。今天这些中国产的火车每天行驶在布市的地下和城郊,向上百万沿线居民提供安全舒适的服务。
2010年智利发生8.8级地震,地震中心区域一个微波基站受损,华为的几个员工拿起背包就赶往地震中心区去抢修,最早帮助灾区恢复了通讯。这些事迹并未广而告之,但在当地民众中的影响力深入持久。
我在近几次采访中发现,拉美经济界人士很关注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速是6.5%还是6.7%,有的人甚至知道“三去一降一补”这样的名词。这是因为中国经济增长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拉美地区的外贸形势、企业经营和就业状况。
拉美的精英阶层一直在思考自己的发展问题。100年前,阿根廷的人均收入超过法国,上世纪60年代巴西也有过“经济奇迹”,委内瑞拉的人均GDP在1980年已经超过4000美元。但如今这些国家都面临困难处境,有的仍难以逃脱“中等收入陷阱”。面对这种情况,拉美也想探索更好的发展道路。
去年8月,阿根廷总统马克里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发展的道路上,中国和阿根廷应该一起奔跑。”马克里的话道出了许多拉美人的心声。今天的世界不是很太平,哪一个国家既有实力让自己发展起来,又有实力和诚意让各国人民搭乘它发展的“便车”呢?拉美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 人民日报 》( 2017年04月14日 21 版)
责编: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