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行测出现新颖试题,专家:加大了知识面考查,申论要求也有所提高

01.12.2014  14:21

   行测:知识面要求更加广

  “今年的行测相较于往年来说,最大的变化是副省级以上和地市级以下分两套题。”安徽行政学院公考培训教师吴昊告诉记者,但从具体的题量和题目来分析,变化不太大,完全在考生可接受范围之内。“副省级以上的试题总数为135道,地市级以下的试题少5道,主要体现在数量关系上,副省级以上为15道,地市级以下的为10道。”

  吴昊分析说,今年首次出现行测两套试卷,可能是以后的命题方向,未来这种趋势会进一步加大。“从题型和题量能看出,行测在试图通过各种改变,找到一种最理想的状态,以真正测查报考者从事公务员这个职业所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

  公考培训教师齐麟则告诉记者,相较于2014年国考140道真题,今年的真题并未在之前的题目上增加题量,反而减少了5道题,“这种迹象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笔试的选拔区分度以及分差可能会减小,而在筛选过程中可能面试的作用会越来越大。”

   热点不断

  在考试内容方面,也结合了时下热点话题,令人耳目一新。今年《行测》常识共20题, “考查范围仍然很广泛,时政、化学、地理、科技、历史、生活常识几乎无所不包。”吴昊说,常识题不仅仅考常识的应知应会,还考查考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像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空气污染等“城市病”也出现在了行测试题中。“考题里这道关于城市病的含义、危害的逻辑判断题,体现了现在城市各种问题引发的疾病。”吴昊说。再如政府信息公开、饱受争议的电影票价格、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问题,也都出现在了今年的国考行测题中。

  同时,行测还考查了考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有道题说:中国古代在“室”内举办宴会,座位以西为尊,北次之,南再次之,东最次,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让考生选出宴会座位安排符合礼法的是哪一项。

   题目新颖

  记者也随机采访了几位考生。“这次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目都很接地气,难度不是很大。”考生小陈说。而考生郭伟则和大多数人一样,表示自己在数量关系上耗时太多,“概率题目和排列组合在一起,要花很多时间去做。”

  逻辑判断也考历史。“这种混搭能考查出考生的综合素质。”吴昊仍以考题举例:瓿,汉族古代盛酒器和盛水器,也用于盛酱,圆体,敛口无颈,广肩,大腹,圈足,带盖,也有方形瓿。给考生四幅图,让考生按照文字的表述选择图形的瓿,“这道题比较新颖,既考查了考生的文字理解和推理能力,也考查了考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还有一些题目,全面考查了考生的知识面。比如“蜡炬成灰泪始干——烃类的不完全燃烧、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炸产生二氧化硫、日照香炉生紫烟——多环芳香烃的升华、烘炉照破夜沉沉——燃烧释放二氧化碳。这些诗词蕴含的化学原理解释错误的是哪一项?”这道题着实让很多化学不好的考生犯了难。

   申论:老话题考出新内涵

  “今年申论A卷主要考查科技创新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吴昊分析说,科技创新是一个老话题,但今年的副省级以上的考题考出了新内涵。据考生回忆,文段共有6个材料,有8000多字,题量与近年相比无明显的变化。“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题在横线上填3句话,使资料的结论语义连贯完整。这是联考之前安徽考卷的特色,主要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吴昊说。

  广受考生关注的公文题,则让考生有点“蒙”。题目要求“就本届制博会的亮点,草拟一份备询要点,供组委会领导在制博会开幕日的记者通气会上使用”。“备询要点”的思路类似于“答记者问”,要围绕“制博会的亮点”展开。

  “启示题型是国考历年考查重点题型之一,今年的考查形式没有变化。与去年相比,不同点在于‘答题要求’中出现了‘观点明确’的要求。”吴昊说,由于题目中明确提出表述有条理,考生作答时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组织。

  而申论B卷对考生阅读理解和文字表达、提炼的能力明显提高,最突出的地方就表现在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拟定“一大三小”四个标题。据公考培训教师分析,此类命题方式,在国考中还是第一次出现,但在省考中曾经出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