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安徽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述评

15.06.2015  10:44

  【开栏的话】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为目标,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改革创新,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征程上的足音铿锵坚实。本报今起推出专栏,全面报道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及时反映各项重点工作的举措、进展和成效,深度解析有关工作的亮点、特点和创新点,呈现各地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

  今年以来,面对持续的经济下行压力,安徽经济表现出独特的韧劲:一季度,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6%,居全国第6位。刚刚过去的5月份,全省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9%,连续6个月居荣枯线上方,新订单指数52.4%,为2014年3月以来的最高值。预期企稳、需求上扬、生产稳定,一系列指标呈现“触底反弹”态势。

  不仅是指标反映出的“面子”更好看了,老百姓生活的“里子”也在不断改善:一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1%,快于同期经济增幅,高于全国水平0.7个百分点。花钱也有了更大的底气:一季度,全省信息消费同比增长33.6%;前4个月,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7.1%。

  省委书记王学军指出,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基本特征和安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突出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导向,努力破解发展中的瓶颈制约,狠抓创新驱动和产业结构调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形势下,保持了比较好的发展势头。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转型发展中的安徽经济,正以崭新的探索与实践迈向新的征程,书写新的时代答卷,创造新的历史功绩。

   新常态,新认识

  ——“新常态是新发展新进步新提高,是时代的呼唤

  新常态下,安徽经济发展站在新的平台上:2004年以来,全省生产总值连续10年保持10%以上的增长,突破2万亿元关口,综合实力空前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长足进展: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17.9:41.6:40.5调整为2014年的9.8:57.4:32.8。

  但同时,历经10年高增长,全省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长期积累的矛盾“水落石出”:投资增速持续回落到20%以下,能源原材料资源产业持续低迷,全省PPI连续近40个月下滑……

  作为一个拥有近7000万人口的发展中省份,在全新的征程上,如何调整航向?

  “始终不忘新常态是新发展新进步新提高,是时代的呼唤,始终不忘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平衡是我省最大的省情,始终不忘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愿望。”在2014年底召开的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时任省长王学军深刻地分析指出,“最重要的是在发展内涵和条件变化中找到出路。

  新常态带来的是机遇,更多的是挑战,如何正确认识和辩证看待?

  新常态下,安徽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没有改变,完全有机遇、有条件推动新发展新进步新提高。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蓝图完全可以从发展目标变为发展现实。

  ——新的战略格局中,安徽地位更加凸显。国家强力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明确将安徽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

  ——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为扩投资、促消费注入新动力。全省城镇化率低于全国6个百分点,每年将有100万人口进入城镇,是国家新型城镇化两个综合试点省份之一。

  ——新兴消费热点升温,蕴含着新的增长空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已经超过5000美元,信息消费、健康消费、文化体育消费活跃,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打开了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会窗口。新能源汽车、智能语音、量子通讯等产业,已经具备较好基础,处于国际先进水平,拥有抢占制高点的基础和条件。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是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的根本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的是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要的是以比较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没有质量效益就没有速度规模,即使一时把速度搞上去也不会持久;在抓发展中必须牢牢夯实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根基。

  在新的发展取向引导下,我省紧紧围绕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投资回报率来转变发展方式,全面改善资金、土地、人力、技术等要素资源的利用方式和配置效率。要素配置摆脱了“撒胡椒面”的老路,不断健全“要素跟着项目走”的体制机制。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取得成效,全省政策性担保机构在保余额超过1200亿元,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的16%以上。市场化人才引进机制不断健全,93家企业完成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试点。

  要素活,满盘皆活。今年一季度,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等新兴力量正在快速成长,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由去年同期的40.8%提高到52.4%,提高11.6个百分点。全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5.4万人,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3564.4元,同比增长13.1%。比较充分的就业,不断提高的劳动生产率,夯实了生活不断改善的物质基础。

  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是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的基本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结构调整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等不得、熬不得,也等不来、熬不来。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是不得不过的关口,是造就发展新优势必须抢占的制高点。要牢固树立早转早主动、快转得先机的思想,努力使我省始终站在转型发展的时代潮头。

  我省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为主导方向,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规模以上企业设备新度系数达62.1%,高于全国3.1百分点;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指数居中部第1位;“互联网+”行动计划积极进展,建设7400多家“智慧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新型显示产业集聚重点项目69个,机器人产业吸引30家国内外龙头企业落户。现代服务业企业比重和水平不断提高,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7.2%,同比提高8.9个百分点。

  尊重规律、注重统筹、积极作为,是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的原则遵循。

  省委、省政府强调,要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进一步增强紧抓发展第一要务的紧迫感。

  随着一系列注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综合平衡的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全省经济运行中积极因素逐步增加。市场预期企稳回升,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7%。一季度,在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下滑2.7%的局面下,我省同比增长3.1%。前4个月,900多个亿元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经济增长的后劲正在持续累积。

  “强化机遇意识和进取意识,坚决防止把新常态当作掩盖问题的口号,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不力的借口。”这是前不久召开的省政府第五次全体会议提出的明确要求。唯有不断强化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才能奋力实现新常态下的新发展。

      新常态,新速度

  ——“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在确保质量效益的前提下,争取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国家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础。

  安徽需要发展得更快一些。

  发展不足一直是我省最根本的省情:2014年,全省人均GDP为5600美元,而全国已经超过7400美元。加快发展是全省上下共同的愿望,特别是全省仍有1000多万外出务工人员,经济发展更快更好,他们就会逐步回到家门口就业,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安徽更需要的是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

  一时的速度不仅无助于爬坡过坎,反而会让深层次的矛盾积重难返。无论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沿江城市还是工业化脚步正在加快的皖北地区,“一业独大”仍是不少城市的痼疾所在,过去的高增长掩盖了结构调整的急迫性。如今,质量效益低和发展下行快互为因果,部分工矿城市生产总值出现了持续性下滑。

  “我们要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在确保质量效益的前提下,争取发展得更好一些更快一些,坚持能快则快,决不能以速度换挡为由听任发展滑坡,千方百计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势头。”省委书记王学军强调。

  顺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抢抓机遇、精准施策、狠抓落实,才能争取发展得更快更好一些。

  稳增长,首先落子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上。这是破解发展难题之要,更是稳定市场预期之需。

  立足缓解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运行成本高、市场开拓难等问题,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继续对政策性担保机构注资和参股,将为小微企业和“三农”新增200亿元以上担保贷款。通过全面落实降税清费政策,将为企业减轻各类税负480亿元左右。通过价格杠杆和有效降低涉企收费,可为企业节约成本30多亿元。

  在省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各市纷纷出台“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政策套餐。合肥市打出金融支持“组合拳”:加快推动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到新三板、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并对挂牌企业给予财政金融产品“成长贷”支持。芜湖市创新服务企业方式方法,利用网络优势,第一时间把好的政策直接、定向送达企业。淮南市为破解“一煤独大”难题,设立2亿元产业引导基金,采取股权投资、贷款贴息、后补助等方式,放大资金使用乘数效应,撬动企业转型。

  投资,对稳增长具有关键性作用。这就需要强化项目带动意识,坚持经济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责任化,依法依规推动项目建设,夯实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改善民生,是我省新一轮项目建设的重点领域。今年,全省安排投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4298个,计划完成投资近9000亿元。

  国家重大工程包,是增加公共产品供给,打造“双引擎”的重大政策措施。我省积极对接,把握新的投资机遇,谋划了1245个项目,总投资超过2.27万亿元,已建成16个,开工建设213个。

  有效发挥民间资本的潜力,是扩大有效投入的题中之义。我省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进程,先后向社会公布两批PPP示范项目。在国家发改委公开发布的1043个PPP推介中,我省有127个项目,居全国第1位。

  市场主体的活力,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向改革开放要动力、要活力,通过改革培育、激活、壮大更多的市场主体,通过开放开拓发展的空间,引来更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

  基于此,我省把稳增长寓于全面深化改革之中。随着乡镇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公布运行,形成省、市、县、乡(镇)四级贯通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体系;全面落实“先照后证”、实现“三证合一”,推动“一址多照”、集群注册等改革……

  积涓成流、蔚为大观的市场活力,正在汇聚成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劲动力。

      新常态,新结构

  ——“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推动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新常态下,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发展大方向。

  6月的芜湖,暑气初起。走进奇瑞汽车第五焊装车间,繁忙的生产线上看不到一个焊接工人。抓取、点焊、拼装……完成任务的机器人,并非高薪引进的“外援”,而是“芜湖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

  围绕工业机器人、通用航空、新能源等产业,促使各类资源集聚。一季度,芜湖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88.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3%。

  新产业带动下,一季度芜湖GDP同比增长10.5%,增速居全省首位。

  结构调整优化,是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省经济运行中的困难,根源在于结构性矛盾,产业层次不够高,核心竞争力不够强。

  “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推动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新年伊始,时任省长王学军在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蚌埠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着力抓好新产业的培育,锻造未来产业竞争力的脊梁”。

  这是省委、省政府落实中央部署,发展主动求新求变的战略选择。抓住全球技术革命和国内消费升级带来的“机会窗口”,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适应引领新常态的不二法门。

  今年一季度,全省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占比由去年同期的35.8%提高到37%。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由去年同期的34.3%、34.5%提高到35.5%和36.3%;六大高耗能行业占比则由26%下降到25.7%。

  增减之间,经济结构的变化令人欣喜。 “经济肌体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后劲更足。”省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吕连生说。

  转型,是一场生死攸关的选择,考验决策者的决心和意志。转型也是凤凰涅槃,在转身之间拓展长远空间,积蓄蓬勃后劲。

  “我省产业结构调整锁定三大重点: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着力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省统计局巡视员张培胜说。

  ——从新产业看,今年一季度,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7.8%,增幅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高12.8个百分点。去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的30.3%提高到40.3%。

  ——从新产品看,去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2倍,增幅高于全部出口额104.9个百分点。

  ——从新业态看,全省统计的83家限额以上网上零售企业,全年网上零售额增长84.7%,比全国高28.5个百分点;年快递业务量增速全国第一。

  对落后产能一手抓淘汰,一手促改造升级。

  去年,全省减少能源消耗58.08万吨标煤、电2.12亿度。 “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了钢铁、水泥、印染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显著提升和产品结构的不断优化。”省经信委副主任王灯明表示。

  4月22日,王学军主持召开省政府第49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这既是省委、省政府已有发展战略的延续和提升,也是贯彻落实中央转方式、调结构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通过抓重点带一般,延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提升竞争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调优结构的“总开关”,是投资。新常态下,这根稳增长的“定海神针”怎么投、投向哪里,大有讲究。

  5月20日,省政府作出又一重大决策,出台关于充分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深入推进项目工作的意见,要求遵循质量效益优先的原则,“严格控制产能落后、环境污染的项目”。投资方向上,意见明确指出重点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动汽车、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向中高端迈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生态环保项目,向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倾斜。

  这些既着眼当前稳增长、又利长远调结构的精准投资,必将助力构建有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安徽经济向“中高端”奋力迈进。

      新常态,新动力

  ——“转型发展需要的是增长动力的转换,强化创新驱动是关键之举

  走进江淮汽车忙碌的生产基地,一辆辆新能源汽车格外惹眼。不久它们将从合肥港启运,目的地是大洋彼岸的美国。

  去年9月,美国GTA公司与江汽签订新能源汽车销售合同。这是汽车世界“后起之秀”的中国,首次向“车轮上的国家”出口新能源汽车。“创新,是新能源汽车成功‘点火’的秘诀。”江汽项目负责人自豪地说。

  绿色、环保、高效。正如新能源汽车一般,安徽快速奔驰的经济列车,正经历着令人瞩目的动力切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换。

  打开去年经济“答卷”: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6%,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达95家,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3年进入全国前十。与此同时,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5.97%,降幅高于全国1.17个百分点。16个省辖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例88.1%,比上年上升1.5个百分点。

  新常态下,“三期叠加”影响日益凸显,传统增长引擎加速失效,高耗能、高污染老路无法为继,稳增长动力从哪里来?

  1月21日下午,瑞士达沃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发表开幕演讲。他提出,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须培育打造创业创新的新引擎和改造升级传统引擎,以“双引擎”助力“双中高”。

  “转型发展需要的是增长动力的转换,强化创新驱动是关键之举。”5月18日上午,在第九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开幕式暨主旨论坛上王学军指出。

  创新驱动战略加速实施。去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8378.9亿元,增长22.5%。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能源等产业加速成长,现代金融、电子商务、物流快递等行业快速增长。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继续以创新驱动战略,推动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要以产业化的创新“加快提升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并“不断优化创新环境”。

  这些既是引领增长的生力军,更为长远发展积蓄了新能量。

  5月4日,省政府出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拓展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对重点实验室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团队创新创业给予真金白银的扶持。

  在合肥经开区风光秀美的南艳湖畔,清华科技城即将诞生。这座以科研孵化与成果转化为主体功能的国家级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将复制叠加清华科技园和中关村的成功运行模式。“谁能抓住科技创新的‘牛鼻子’,谁能率先完成科技成果转化并发展成为产业,谁就引领发展的潮流。”项目负责人信心满满。

  新技术成就新产业,新业态孕育新增长。今年一季度,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46.6亿元,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52.4%,较上年同期高出11.6个百分点。借力“互联网+”风口,创新、创业演绎无限精彩。信息技术、机器人、生物医药、文化动漫,逐步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增长点。

  投资、出口、房地产等传统发展引擎动力下降,经济要长期保持中高速增长,必须开启“双引擎模式”:在启动创业创新新引擎的同时,改造提升传统引擎。

  有这样一组数据:目前我国人均公共设施资本存量仅为西欧国家的38%;服务业水平比同等发展中国家低10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比发达国家低20多个百分点。我省差距更大,农村生活设施投资欠账严重,农业基础设施亟待加大投资,城市地下管网老化……

  短板,意味着扩大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的巨大空间。

  今年,我省将深入实施小型水利工程改造提升行动计划,新增高标准基本农田541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0万亩。全面完成第二批710个中心村建设,启动第三批674个中心村建设。加强农村道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

  “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去年11月9日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说。

  去年1月,省委公布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意见。从国企改革打破僵局启动试点,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从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一系列重大改革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施。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贯彻中央简政放权的各项部署,目前省级权力事项精简68.3%、市级精简53.5%、县级精简33.6%。与此同时,去年3月份以来,全省新登记企业14.2万户,同比增长51.4%。下行压力加大,市场主体活跃程度不降反升,政府“自我革命”向市场让渡“权力”,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正在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也是对社会活力的解放,必将为安徽经济实现“双中高”提供强大动力。

( 来源:安徽日报  作者:胡旭 史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