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不能丢弃文化传统

10.11.2014  10:01

      建几排仿古风格的新楼,修一条仿古形态的老街,开一处贴上地域标签的文化广场……长江经济带部分地区在城镇化建设中无视文化传统,生硬打造“个性化”的种种做法,仍属于走“千镇一面”的老路。

      长江经济带横贯我国东中西部,沿途穿越不同山水人文,沿江人民千百年来形成了依山傍水、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民风民俗和产业风格。然而,近些年来,一些地方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无视文化传统,生造“文化标志”。尽管是以个性化、差异化为口号,但从整个国内来看并无多少新意,反而失去了千百年形成的真正独特风貌。

      表面的差异化掩盖不了实质上的同质化、空心化。失去了文化根基和产业的支撑,就谈不上人的城镇化。玩概念、画大饼,终究只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长江经济带既是重要的经济发展带,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带,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承载着文化传承、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多重任务。其核心是“以人为本”,重点在“因地制宜”,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按照“沿江集聚、组团发展、互动协作、因地制宜”的思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此观之,切实围绕地域产业、文化和环境特色和支撑能力,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以创新思维实现个性化发展,才能全面提高长江经济带各地的城镇化水平和质量。

( 来源:新华社  作者:皮曙初、王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