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最大灌区——淠史杭灌区

07.08.2019  20:40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8月6日讯(记者:汪菲)    伟大的淠史杭灌区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国内最大灌区,堪称“人间奇迹”的治水史诗。自1958年8月开工建设以来,61年间,淠史杭工程让灌区内荒田薄岭变成了千里沃野,润泽着皖豫两省4市17个县,成为当地人民名副其实的生命之源,发展之源和小康之源。

  2018年8月19号,在淠史杭工程60周年之际,位于六安市裕安区横排头渠首的淠史杭工程展览馆正式开馆迎客。整个展览馆布展面积1600多平方米,包括“苦水”、“亲水”、“治水”、“乐水”四大主题,讲述了淠史杭工程修建前后灌区发生的变化。

  在“治水”主题展示大厅里,淠史杭工程的万千建设者之一,86岁的吴大潮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拂过一张张工程建设时期的照片,思绪仿佛也回到了那个时候……

  1958年8月19号,一场艰苦卓绝的伟大工程——淠史杭工程在横排头拉开序幕。时年24岁的吴大潮放下手头工作,和千千万万江淮儿女一起,喊着口号投入到淠史杭水利工程的建设中来。

  吴大潮表示: “工程建设那时候一个公社都上万人,当时是很辛苦的,自己带粮食自己带小菜罐子,工具就是肩担人抬,就是再苦再累,就是下雨天干都不停的,非常艰苦的。”

  大别山作为江淮分水岭,蜿蜒东北向。当地峰圆坡缓,垄畈相间。河汊虽多,但水低田高,无雨则旱;沿河洼地,一雨成灾。在工程修建之前,位于大别山腹地的六安市就流传着“洼地洪水滚滚流,岗上滴水贵如油。一方盼水水不来,一方恨水水不走”的民谣。而1958年的一场大旱更让六安200多万亩农田颗粒无收,群众要求解决严重水旱不均的难题,迫在眉睫。当年8月19号,在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淠史杭工程破土动工。

  淠史杭工程建设者黄仁芳介绍: “1958年正式干的,我们是鲍店大队六营,按现在来讲有1500人,男的女的,小姑娘们,最大的六七十岁,五六十岁,最小的小姑娘们都二十岁,十几岁,小姑娘们叫“铁姑娘”战斗队。住的是搭工棚,群众家住不下。”

  横排头开工之后,龙河口水库、淠河总干渠等相继动工。在上世纪50年代,物资极度匮乏,没有建筑材料,没有大型运输工具,更没有施工机械的情况下,安徽人民靠着铁锹和独轮车,以日正常上工50万人,日最高上工80万人的规模,历时14年完成了近6亿立方米的土方工程,挖出了“人间天河”淠史杭。

  淠史杭工程原测量技术员余嗣佩回忆说: “因为这个工程比较忙,白天干晚上都还要干。那时候粮食也很困难,我们吃的都是红芋面馍,红芋面的稀饭。”

  横贯皖中,沟通江淮,淠史杭灌区以2.5万公里渠道、6万多座渠系建筑物、1200多座中小型水库以及21万多个塘堰,形成了横跨江淮两大流域的“长藤结瓜”式特大灌区。灌区以防洪、灌溉为主,兼有水力发电、城市供水、航运和水产养殖等综合功能,灌溉面积1000多万亩,惠及皖豫两省4市17个县区的2000多万人口。

      淠史杭灌区建设者、六安市水利水电规划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周宗刚介绍: “那么些年没受灾,年年丰收,一年交粮四亿斤以上,现在估计有十个亿,火车道那边有个粮站,整车皮往上海拉,这就是贡献。风调雨顺,再旱我不怕,我这有水,包括合肥、固始。”

  截至目前,淠史杭灌区已累计灌溉面积4.56亿亩,增产粮食583.8亿斤,昔日的荒山薄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丰收之源”,也一举奠定了安徽粮食主产区的地位。

  安徽省水利厅厅长方志宏表示: “灌区碧水长流奔流不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奠定了安徽粮食主产省的重要地位。”

  从“走千走万,不走淮河两岸”到“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一字之差,承载的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的是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如今的六安,浸润在淠史杭的“人间天河”里,正日益变得美在水上,富在水上。

  淠史杭横排头管理处综合办主任张红星介绍: “我们作为淠史杭灌区的工作人员,我们将继续弘扬淠史杭精神,管好工程放好水,以工程管理为重点,以水质保护为主线,通过自己扎实的工作,为下游灌区提供优质的灌溉服务,提供优质的生态水源。”

   原标题:【70年安徽之最】新中国最大灌区——淠史杭灌区

[ 编辑:江维]
水利建设加大投入补短板
  记者日前从省发展改革委获悉,2019年全省重大水利工程、水生态及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等水利工程共争取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81.中安在线
水务部门随时做好“引江济巢”准备
   中安在线讯 据江淮晨报消息,昨日,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