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风来满城歌

19.08.2014  13:36

  “大湖名城”的“”,文明是固有基因;“创新高地”的“”,文明是重要基石。

  “抓创建就是抓发展,就是抓环境,就是抓民生,就是抓形象。”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存荣的一席话,道出合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真谛。

  蜀山之麓、巢湖之滨,矢志奋进、气象一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近20年间,合肥发展之势如奔涌之潮,与国内外众多名城一比风华。760多万合肥人民,亲眼见证并感受着这座城市因文明创建发生的深刻变化。

  咬定青山 接续发力

  合肥,这座跨越4000多年文明时光的城市,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经过几代人艰苦创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全市人民始终有一桩想了多年、盼了多年、努力了多年的心愿,就是跨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从1996年起,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我市一任接着一任干,从当初狠抓环境卫生整治,到后来坚持公共环境、公共秩序、公共道德、公共文明等一起抓,争创工作从未间断,并不断朝着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迈进。

  时光荏苒。2011年8月,行政区划调整赋予了合肥做大做强的幅员基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合肥迈上了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新征程。新一轮创建的“接力棒”传到了新一届决策者手中。

  2011年9月召开的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着力提高公民素质,使文明创建活动经常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

  美好的愿望,激励着全市人民用奋斗拥抱理想、用拼搏引爆力量。胸怀“最美省会之一”的理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城市,促进了物质与精神的凝聚、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人与城市的融合,“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正徐徐展开一幅城湖共生、温馨动人的壮丽画卷。

  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每年都专题研究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召开争创工作动员大会、重点工作推进会、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调度会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提要求、作部署、带头查。尤其是今年以来,市里再次调整充实了市文明委,加强了创建指挥部的组织领导,成立6个专项工作创建组和指挥部办公室,各创建组分别召开会议,部署工作、明确任务,全面发动、举市而为。“要进一步动员全市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以‘三严三实’的要求,以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决心,一鼓作气,全力冲刺,成功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在今年4月召开的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动员大会上,吴存荣的话掷地有声。同样是在这次会议上,市长张庆军作工作报告要求,“各级各部门迅速掀起创建工作新高潮,力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取得圆满成功,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增添一张更加靓丽的名片。”仅仅3个月之后,我市又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调度会,对今年以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进行调度。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热潮,在全市上下一浪高过一浪。

  我市将《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2011年版)》、《全国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体系》、《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测评体系》和每年的重点工作任务等,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直相关责任部门。各县市区和责任部门,又将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责任落实到街居、单位,处室、个人,层层分解、各负其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创建格局。同时,实行高位督查、严格问责。今年以来,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兼任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指挥部指挥长、副指挥长的各位省市领导,根据职责分工,深入工作一线,走进背街小巷、老旧小区、农贸市场、城中村等区域,常态督查调研,全力以赴抓好各自分管的争创工作;市文明办开展常态化骑自行车和步巡督查创建工作,并委托第三方,坚持双月对各区、开发区进行一次文明程度指数测评,同时组织考评组对全市以“三线三边”为重点的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每月一次考评,公开排名、严格问责。

  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让合肥环境更优美、秩序更优良、交通更顺畅、设施更完善、生活更幸福。

  创建为民 攻坚克难

  有人比喻,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好比攀上“珠穆朗玛峰”,才能摘取文明殿堂尖顶上的明珠。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浩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持不懈之志,必须举全市之力,必须兴务实之风,必须办为民之事,形成全民参与、全市共创的强大势能。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新跨越、进十强”的目标要求和“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以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核心,坚持创建为民、创建乐民、创建惠民,突出重点,攻克弱点,破解难点,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工作。

  ——全面推进重点工作。大力推进中国梦、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诚信制度化建设、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道德模范身边好人学习宣传活动、“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宣传活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活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文化活动、推进网络文明传播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精心打造公共环境。打造整洁的公共场所和街巷环境,推进数字城管建设,强化环卫管理,摊点乱摆整治;打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进标准化市场改造,常态化督查市场环境;创建文明集贸市场;打造优美的小区环境,开展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开展评比活动,开展服务活动;打造卫生的餐饮店环境,以争创“全国卫生城市”为契机,采取大规模抽样督查与日常监督检查相结合,组织开展督查活动。

  ——着力维护公共秩序。车站码头秩序井然,赛场剧场秩序文明,文明交通扎实开展。特别是在文明交通方面,建立“绿丝带”文明交通志愿者团队,积极招募文明交通引导服务志愿者,组织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文明志愿服务活动。

  ——努力构建和谐顺畅公共关系。构建和谐的社区人际关系,以街道、社区为单位,因地制宜地组织社区群众,开展家庭与家庭、社区与家庭、单位与社区之间富有特色的活动,倡导并养成“与邻为善、互助友爱、明礼诚信、和睦共处”的新型邻里关系;提供优质的窗口行业服务,围绕“服务人民、奉献社会”这一宗旨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及时制定和完善服务标准,提供规范服务,同时加强督查,针对暗访督查暴露的问题,分别召开专题会议,通报督查情况,提出整改意见,明确整改时限,确保整改到位。

  汗水落处 有兰芬芳

  合肥,这座历经沧桑的古城,在文明创建的大潮中生机勃发。

  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与合肥的建设与发展,同频共振、相得益彰。正是通过强力推进城市建设与发展,合肥的经济发展迈上了新轨道,城乡建设呈现了新面貌,民生福祉得到了新改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崭新形象日渐清晰,城市内涵、品质和特色快速彰显;正是通过持之以恒地创建,成功塑造了合肥的城市精神,有力彰显了城市的魅力,大大提升了合肥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吸引力,也不断激发了全体市民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荣誉感、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形成了“上下同欲者胜”的强大气势。

  这是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变化:

  ——生态环境美。合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历经19年咬定青山不放松,尤其是从2005年启动的大拆违、大建设,到现在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建设;从2008年底开展“清洁家园、绿化乡村”千村百日行动,到当前正着力推进的以“三线三边”为重点的全域环境治理;从当初单纯的治理垃圾,到如今的“四治理一提升”,合肥正经历着美丽的嬗变,在“有土皆绿、是水皆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大美画卷上铺彩叠翠。

  ——道德好人多。一直以来,合肥儿女秉承着优良的道德传统,创造了“磨店佳话”、“大义父亲”、“仁义兄弟”等一个又一个道德佳话,产生了“最美乡村教师”、“最美护士”、“最美的哥”、“最美红领巾”等好人如潮的“最美合肥现象”。合肥已成为名符其实的“好人之城、道德高地”。

  ——经济发展好。市委市政府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方针,通过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助推合肥经济的快速发展。“十一五”以来,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合肥GDP年均增速排名第一,成为全国发展最快的省会城市之一,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大多达到或接近前十;今年上半年,GDP居第12位,固定资产投资居第4位,工业投资居第3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居第10位,进出口总额居第9位,地方财政收入居第11位。

  ——民生惠及广。近年来,合肥市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把改善民生作为创建文明城市的重中之重,33+X民生工程固化为制度,逐年增加民生工程投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优化城乡环境。

  ——幸福指数高。优美的生态环境、日益增长的城乡居民收入、惠及面广的民生工程,使生活和工作在合肥的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幸福。合肥连续3年获得“中国最幸福城市”。

  我市连续4次蝉联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称号、1次获得提名资格。

  风正一帆悬,步阔而不止。合肥追求文明的脚步从未停歇。

  市委已将争创工作纳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民服务”专项行动之中,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上下同心,其利断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正以敢于同高者一争高下的气魄,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道路上实现新的更高的跨越,朝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进,奏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壮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