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我省牢固树立文化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5.05.2017  18:48

  安徽网络广播电视台5月25日消息(记者:许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思想文化战线牢固树立文化自信,不断加快创新型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全国争先进位、亮点频出,开启了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

  5月22号晚,广州大剧院内座无虚席,第28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在这里隆重举行。安徽省徽京剧院青年演员汪育殊凭借在徽剧《惊魂记》中的精彩演绎喜摘“梅花奖”。这也是我省获得的第17个梅花奖。

  汪育殊在发表获奖感言中说:“梅花奖对于我们每一个戏剧演员来说,都是自己艺术道路上追求的美丽梦想。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们应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好人、演好戏,努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在回馈广大观众。”

  在当天的颁奖典礼上,第22届曹禺剧本奖也同期揭晓,安庆市黄梅戏艺术剧院创排的黄梅戏《大清名相》荣获曹禺剧本奖。

  我省一次捧回两项“国”字号戏剧大奖,得益于这五年来安徽在文艺精品创作上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持续打造一流文艺品牌。

  以全国一流为定位,以特色鲜明、经久不衰、影响广泛为目标——我省从2013年以来每年重点培育十大演艺品牌和十大影视品牌。针对原创能力不足和优秀剧本匮乏这一根本性问题,我省启动实施文学原创工程。省文联从2014年以来,连续三年组织千名文艺家下基层活动,到基层、到群众中汲取艺术营养。

  省社科院研究员钱念孙:“精品创作不仅是一个作品的产生,更能丰富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引领人的正确思想,价值导向。”

  过去的五年,一大批彰显时代精神和徽风皖韵的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纪录片《大黄山》、徽剧《徽班进京》、黄梅戏《小乔初嫁》、话剧《徽商传奇》等一部部文艺精品,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文华奖、群星奖等一系列“国”字号大奖收入囊入。

  文化不仅是软实力,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硬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今年5月,在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上“文化皖军”精彩亮相。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美丽化学》数字教科书、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开放平台……位于深圳会展中心2号馆的安徽展区,处处闪现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迸发出的璀璨火花。今年的文博会,我省共有38家文化企业参展,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到了近一半。

  省委宣传部副巡视员、深圳文博会安徽文化产业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高敏(出录音):这些企业都是我们在安徽6万多家企业中间筛选出来的精品,就要是把最好的放到国际展会平台上,推销我们安徽的产品,推广我们安徽的企业。”

  过去的五年,我省文化与科技、互联网、金融、商业、旅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出版、发行、报业、广电、演艺“五朵金花”,努力做强主业、做大产业,通过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发展;科大讯飞、影星荧幕、顺荣三七等一批文化“小巨人”茁壮成长,在动漫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等领域大展身手。

  2016年,省属五大文化企业集团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达到551.4亿元和22.5亿元,同比增长25.5%和22.5%。316个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完成投资613.5亿元,增长36.4%。

  高敏:“文化产业纳入省政府的考核占2%,这是我们省从重大政策方面支撑文化产业发展。另外,重大项目库的建设,这几年当年投资数逐年上升。”

  文化产业品牌园区,是引领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做大做强的重要载体。我省成功创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以及全国唯一的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国字号”文化产业园区达5家。2016年8月,全省首个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省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基地落户合肥市包河区,当年完成创意文化产业产值433亿元,税收12.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