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引入文化生态补偿机制保护徽州文化

06.03.2018  01:52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10年来,作为一项开创性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下一步建议继续探索跨区域的文化生态保护,并将保护实验区升级为保护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遗歙砚技艺传承人王祖伟,在接受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采访时说。

歙砚,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黄山黑宝石,见证了徽州文化的千年传承,宋人将其比作和氏璧,足见其珍贵程度。

王祖伟17岁开始学习并从事砚雕,至今已有30多年时间,2006年其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12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歙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兰亭雅集》《虚中洁外》《夜泊枫桥》《奇珍秀石》等歙砚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并参与起草了《歙砚地方标准》《徽州四雕术语》等。

“歙砚的价值,一是体现在砚石本身的稀有和不可再生,二是其文化、艺术、手工、哲学等综合文化价值。”跟歙砚打了大半辈子交道,说自己赶上好时代的王祖伟,也一直在关注徽州文化的保护。

2008年,国家设立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经文化部批准的第二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也是我国第一个跨省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以清末徽州府行政区域的一府六县(歙县、黟县、婺源、休宁、祁门、绩溪)为基础,具体包括安徽省黄山市全境、宣城市绩溪县,以及江西婺源县三大区域。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突破了非遗单项单一保护的思想,构建了跨区域的保护模式,强化了整体性的保护意识。”王祖伟说。

王祖伟介绍,10年来,通过建章立制与本地特色紧密结合,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机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不断强本固基。作为保护实验区的核心区域,黄山市逐步建立和规范对各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和动态管理机制,还制定了《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为徽州古建筑保护和利用提供法律基础。

此外,实验区还以古村落为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融于一体,使文化保护形成氛围,不断推动制度创新;注重兼容并蓄,通过政策扶持和项目资助,推动家族式传承有序保持,创办非遗 教育 实体,让非遗教育成为常态,让徽州文化更好地得到传承;注重传承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将传统文化融入现代 生活 ;建立民众文化自信,唤醒民间的保护自觉意识。

虽然实验区的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王祖伟发现,实验区的跨区域协调还未形成常态有效的合作机制,文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也亟待建立。

“实验区有维持原生态的公益性,其绝对控制区、禁止开发区要承担法律法规和政府规定的义务,相关地区百姓在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做出奉献时,国家也应维护其享受现代化生活的权利。”王祖伟说。

对于实验区未来发展,王祖伟认为,作为一项无先例可循的工作,实验区应不断进行有益尝试,努力走出一条科学、有效、可持续的建设之路。

“建议文化部进一步积极探索跨行政区域的文化生态保护途径,协调各方关系,统筹规划实施,同时建立文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此外,王祖伟还建议,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已经走过10年时间,可以进行成果经验总结,将实验区升级为保护区,为国家文化生态保护提供进一步的思路和经验。

环保部来皖调研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环保部南京环科所党委副书记李红兵一行近日来安徽,环保局厅
黟县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中安在线讯  据黄山日报报道,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