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现象角度揭秘观赏石产业的现状和未来

16.03.2016  16:17

    近年来,观赏石市场低迷、产业化步伐艰难。有很多曾经靠奇石起家致富的石商,纷纷转行退出这个领域。据了解,南方有一个城市的奇石市场,过去生意红火时有150多家商户,整天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但现在却只剩下不足20家商户在苦撑局面,生意冷冷清清。全国其它地方的情况大致也是如此。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局面?有的人说是受经济普遍大气候的影响,也有人说是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影响。种种说法,不一而足。我认为,这些都不足以解释目前观赏石产业生存艰难的现状。其真正的原因是,目前我国的“观赏石活动”还没有演化积淀为“文化现象”,造成了观赏石的“文化产业化”的低迷。这是观赏石产业“软骨病”的关键所在。讲清这个问题,先要弄明白什么是“文化现象”?


   一、什么是文化现象

  文化现象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现象的概念。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文化现象是在特定地域人群范围内存在并且能够传承延续的共同行为模式、思想观念和知识技艺的总和。这个概念比较拗口费解,不是很通俗。但从其三个特征来看,就比较容易明白了。一是社会性,主要表现为它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和一定数量的人口中。如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等,它都有一定的地域和一定数量的人口作为承载媒介。其生存的土壤根植于社会大众之中,它不受经济地位的限制、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二是传承性,主要表现为能在很长时间跨度范围内保留延续,不会因为某一个人或一小部分人的放弃而消失。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语言文化。如天津方言,是明朝时安徽移民的口音,历经六百年沧桑风雨而依旧不变。三是自发性,是一种融入人的潜意识和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行为。如民俗文化:清明节扫墓、中秋节赏月、正月十五闹元宵等。这类活动从来不需要政府下达指令性文件和通知,也不需要相互提醒转告,大家都能主动自觉去进行。搞清楚什么是文化现象,大家就会明白什么是文化产业了。文化产业就是和文化现象密切相关联的产业,它是最具活力和最具有生命力的产业。大家想一想,清明节的香火生意,因为社会环境而冷清了吗?中秋节的月饼,因为经济形势不景气少卖了吗?正月十五的元宵,因为电子商务减产了吗?没有,都没有。为什么?因为文化消费,是人骨子里的精神需要,是人潜意识中的情感慰藉,是维系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必要手段。现在反思一下观赏石市场,尽管整个行业“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但手串佩饰却“风景这边独好”,小石头生意依然火爆。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手串的前身是佛珠,又称“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或持咒时,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具。如今手串已经演化为集装饰、把玩、鉴赏、收藏于一身的艺术品,其久远的血统和传承,也逐渐沉淀为一种文化,融进了精神因素,是一种文化的载体。说到这里,就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的观赏石产业跌跌撞撞地一路走来,经不起风雨、受不了挫折,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观赏石活动还没有演化形成为真正的“文化现象”,观赏石产业还称不上是真正的“文化产业”。


   二、正确认识观赏石文化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在赏石文化方面上有一种判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果真是这样吗?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领导人在北京召开过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各地的文学艺术工作者与文艺家们欢聚一堂,共商文化发展大计。就连搞网络文学创作的人也参加了会议。我们观赏石自称是天然的石质艺术品,而且申遗成功,怎么会场里没有看到我们赏石家的影子?在国内知名的艺术品拍卖的市场上,如中国嘉德、北京保利、北京翰海等大拍上,何曾有过观赏石(古石除外)的成交纪录?

  这就是我们观赏石文化的现状。更有甚者,讲历史时经常牵强附会、妄自尊大;谈未来时总是形势大好、盲目乐观。把旧石器时代的生产生活工具,生拉硬扯为赏石文化的起源;把白居易、米芾、宋徽宗等几个文人权贵的个人爱好,推而广之为唐宋兴盛;把丑、皱、瘦、透这种落魄文人扭曲变态的审美观奉为经典传承;把质、形、色、纹、韵这种“以石为本”的跛脚赏石观看作是指路明灯。这种状况必须改变,而且是必须尽快改变。我们应该结合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总体要求,提出新时代之赏石观。我认为,目前我国观赏石文化的现状,正处在萌芽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全社会参与程度差。到去年年底,中石协的单位会员为385个,个人会员仅3700人。这点规模,还不到我们八大美院之一的西安美院学生人数(8500)的一半。全国观赏石基地和观赏石之乡(城)加起来总数是79个,而我国县级行政区域是2861个,仅占2.7%,而且分布零散。二是群众性活动时间短。我国部分地区民间普通老百姓参与观赏石活动,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到目前,近30年的时间。也就是一代人的时间,其理念、标准、方法、价值观等,还没有经过岁月的洗礼沉淀。三是理论基础薄弱。从宋代杜绾的《云林石谱》,到明朝林有麟的《素园石谱》,再到民国章鸿钊的《石雅》,及至当代中国观赏石协会即将出版的《中国石谱》,搜尽家底,影响较大的赏石理论书籍,也就这几本了。再看看其它艺术门类的经典著作,哪个不是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四是专业人才少。目前我国观赏石专业鉴评师共853名(一级为256名,二级为597名)。而我国地级市共333个,平均每个市2.6人,紧缺程度相当于市长、市委书记的人选。高级评估师仅108名,相当于水泊梁山的团队,自家玩玩可以,打天下则心有余而力不足。五是政府支持的力度小。很多政府领导,对观赏石文化产业没有足够的重视,仅仅看成是经济行为,支持力度小。个别地方政府能给予支持的,也多数仅限于办展会、市场建设上。在推介打造为地方特色文化产业方面则很滞后。另外,我们行业内自己搞的观赏石发展规划,被各级政府吸收采纳的不多。


  三、如何打造观赏石文化产业美好的未来

  我并不是否定我国观赏石事业近年来取得的成就,更不是为了制造噱头和轰动效应,而是为了找准定位和突破口,更好地推进观赏石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展望未来,我国的观赏石事业已经有了很好的开局。在中石协和各地协会的组织领导下,机制建设、队伍建设、理论建设、市场建设等方面,发展势头良好,有目共睹。这是观赏石行为积淀为文化现象的一个大前提,是基础,是保证。另外,我国地域广阔,七山二水一分田,观赏石资源十分丰富。观赏石这种艺术形式,也符合东方人的审美习惯。所以说,观赏石文化产业化的前景十分广阔。推动观赏石文化产业化,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我认为当前重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宣传普及,扩大赏石活动的参与群体。任何文化现象的形成,都离不开社会大众的支持参与。要多搞各种类型的活动,像北京石协举办的“爱石日”、赏石进校园进社区、“中华传世名石评选”等活动,就非常有意义。但搞任何活动,必须辅之以高效快捷的宣传,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就是哑巴活动,有时候等同于是白折腾。二是要抓理论建设,提升赏石活动的文化品位。目前我们在理论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以石为本”。表现在2015年5月15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布的《观赏石鉴评》标准(GB/T31390-2015)中,自然要素的分值权重高于人文要素,颠倒了按照艺术品价值观念。这如同向前行驶的车,方向跑偏了。这个问题现在很多人没意识到,但迟早会凸显出来,早解决比晚解决好。三是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推进观赏石的市场化进程。除在搞会展、建市场等方面争取政府的支持外,有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黄金有价石无价”的问题,观赏石价格评估结果需要得到政府的认可。特别是在司法实践和信贷融资中,如果司法部门和银行能接受各级观赏石协会和专业人士的价格评估结果,那将对观赏石产业化的形成是一个直接的有力推动。

责编:李培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