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省 “硬举措”打造“软实力”

26.10.2015  08:34

  “十二五”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以影响力、竞争力和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十强乃至更高位次为标杆,将“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的宏伟愿景细化为理论社科强、思想道德强、新闻出版强、广电影视强、网络舆论强、文化演艺强、文化产业强和文化开放强八个块面,构建量化评价体系,积极创新创造,生动解答了文化强省“”在哪、怎么“”、为谁“”的核心问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全国争先进位、亮点频出,开启了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

  文艺精品——

  好戏连台唱响安徽故事

  【新闻回放】

  “像话剧又像音乐剧,还有电影元素,没想到黄梅戏这么时尚。 ”90后北京观众周小天是送妈妈来看黄梅戏《小乔初嫁》的,原本打算开场就“闪人”的他被这部戏牢牢吸引,大呼“棒极了”。在纪念“徽班进京”225周年之际,演艺皖军携7台新创精品大戏晋京展演,持续一个多月的14场演出,赢得首都各界一片喝彩。

  诚如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韩子勇所言:“通过这些屡获国家级大奖、有筋骨、有温度、有特色的艺术作品,我们看到了安徽文艺的繁荣生态和强劲势头。

  【创新举措】

  电影《邓小平登黄山》把追忆历史事件与彰显精神价值结合起来,通过一代伟人与一座名山的故事,再现小平同志崇高的革命风范和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紧扣抗战胜利70周年和建党95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创作的黄梅戏《邓稼先》、音乐剧《新青年》等,注重价值引领与艺术表达的平衡,力求通过文艺创作凝聚共筑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演艺皖军以历史题材、革命题材和现实题材创作为抓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创作,在创意策划、主题表达、内容呈现等环节下功夫,积极彰显价值立场,主动建构正确的荣辱观、历史观和文艺观。

  确立动态管理、滚动开发、梯次推进、持续打造的思路,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强化体制机制保障,每年重点扶持10台演艺精品和10部影视精品。打破地域和部门界限,诚邀大家名家加盟,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创作,使徽派大戏内涵更丰富、表现形式更多样,黄梅戏《小乔初嫁》、话剧《徽商传奇》、纪录片《大黄山》等一大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

  文艺家真正“下得去”“接地气”,好作品自然“出得来”“叫得响”。去年以来,我省在全国率先组织千名文艺家下基层采风,1500多名作家艺术家踊跃响应,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创作出一批佳作。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我省千名文艺家再出发,在深入生活、服务群众中汲取艺术营养。

  【全国坐标】

  2010年以来,获全国性文艺奖项601项。 8部作品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量并列全国第三位。黄梅戏《风雨丽人行》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

  公共文化——

  强基固本共筑精神家园

  【新闻回放】

  金秋十月,中国农民歌会第五次在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滁州市唱响。 “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的关友江第5次观看农歌会演出,他高兴地说:“这可是咱农民的盛会啊。在台上表演的可都是农民歌手,他们唱的,咱能听得懂,也喜欢。

  本届农歌会还专设了由756人组成的农民工方阵。 “没想到给我们农民工专门安排了位置,没想到与我最喜欢的凤凰传奇距离这么近”,从浙江返乡工作的周大伟直言“太幸福”。

  【创新举措】

  如何激活基层文化阵地,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3年6月,我省按照“反弹琵琶”的思路,以农民文化乐园为主要载体,在文化设施最薄弱的村级、经济基础最薄弱的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率先展开了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探索。两年多来,农民文化乐园已由当初的一个概念轮廓变成实实在在的精神家园。选址上,放在交通便捷、人口密集的中心村,以改扩建为主,突出综合性;功能定位上,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的标准建设;内容服务上,从群众需求出发,提供每个中心村一年至少看一场大戏、县级图书馆以下图书通借通还等8项标准服务;管理上,统一配备1名专职、2名兼职管理人员;队伍上,开展城乡文化“结对”帮扶、群众文化辅导“双千百十”等工程,真正让文化阵地“”起来。

  花10元就能看一场黄梅戏大戏;无需登记、无需办卡,城乡居民直接刷62开头银行卡就能享受优惠补贴……2014年开展的首届“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创新运行平台和活动模式,运用市场方式拓宽文化消费渠道,整合多方力量提供公益惠民服务,为城乡居民打造了一场能看、能听、能玩、能买的“文化盛宴”。

  今年,第二届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如约而至,门槛更低、覆盖更广、惠民更实。

  作为我省引导和推动全民阅读的示范性品牌,今年的“书香安徽阅读季”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积极创新,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都有新提升。

  坚持群众为主体、文化唱主角,创新举办第五届中国农民歌会和第七届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进一步擦亮“”字号文化品牌。

  【全国坐标】

  马鞍山市成功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安庆、铜陵入选创建名单。 2014年,我省被列为全国2个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试点省之一。今年,我省被文化部、财政部纳入拉动城乡居民文化消费4个试点省份之一。

  文化产业——

  融合创新助推转型发展

  【新闻回放】

  在今年深圳文博会安徽展区,一位岳西小伙研发的“开心家园”游戏吸引了众多客商的目光。买种、播种、除草、除虫、浇水、施肥、应对恶劣天气,在玩家的“辛勤耕耘”下,岳西翠兰、高山茭白、生态玉米等“种子”茁壮成长、开花结果。玩家点击“采摘”按钮,支付虚拟货币,输入快递地址,便可在家里收到来自大别山的生态农产品。

  “游戏是5月7日上线的,目前每天在线的玩家有5000人左右,岳西本部每天发送的快递有500单左右。下一步,我们还要把岳西的美景植入游戏中,把文化旅游也结合起来。 ”项目研发者汪良富信心满满地说。

  【创新举措】

  十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十大文化改革发展示范企业、全省民营文化企业100强……3项重量级评选,引导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向品牌企业和园区集聚,一批文化“小巨人”茁壮成长。

  推动省属骨干文化企业与中科大、科大讯飞、中国电信等跨界融合、深度合作,打造更多引领行业发展、具有高品位高附加值的文化科技产品。

  《关于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及时出台,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政策“给力”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焕发文化领域的创业创新热情。

  制定加快文化贸易发展的意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外向型文化企业培育,努力打造安徽文化出口竞争新优势。

  省委宣传部与交通银行安徽省分行“战略牵手”,双方不仅将在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文化“走出去”等方面提供金融支持和服务,还将开展文化银行试点,探索建立文化产业专业融资担保机制,搭建版权、商标权、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交易平台,努力走出一条文化与金融融合发展的“安徽路径”。

  【全国坐标】

  第七届中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新华发行集团和科大讯飞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我省入选企业数量并列全国第一位。

  蚌埠大禹文化产业园成功跻身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行列,被文化部誉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示范案例”。

  2013年至2014年,我省入围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24家、重点项目7个,位居全国第六、中部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