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激活文化创新动力源“ 八个强”奏响文化强省奋进曲

18.09.2016  18:36

  时间:2016-09-18 05:23:02

  建成开放全国首家省级好人馆,荣登“中国好人榜”人数连续8年居全国榜首,率先突破千人;全国文明城市新当选数、提名数均居全国第一位;全国文化企业30强评选中,入选皖企数连续多年位居前列;五年来,累计获得全国性文艺奖项837项,8部徽派精品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量并列全国第三位;安徽新闻出版业总体经济规模最新综合排名居全国第八位……省第九次党代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宏伟愿景细化为理论社科强、思想道德强、新闻出版强、广电影视强、网络舆论强、文化演艺强、文化产业强和文化开放强八个方面,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全国争先进位、亮点频出,开启了繁荣发展的崭新局面。

  构建考核引导新坐标

  ——将文化强省建设分解为“八个强”,以文化影响力、竞争力和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十强乃至更高位次为标杆,细化量化评价体系

  从什么样的高度认识文化?用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省委、省政府既定的《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作出了全面解答。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对照《文化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围绕实现2016年阶段性目标,以文化影响力、竞争力和整体实力进入全国十强乃至更高位次为标杆,将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打造充满活力的文化强省”美好蓝图细化为理论社科强、思想道德强、新闻出版强、广电影视强、网络舆论强、文化演艺强、文化产业强和文化开放强八个方面,逐个“强”制定推进方案,细化定量评价体系,明确在全国争先进位的“落实路线图”和“任务分解表”。

  “八个强,要从根本上解决到底强不强和究竟怎么强的问题。”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如是说。近年来,全国很多省份相继提出“建设文化强省”的目标,然而,相关衡量指标和评价体系,定性的多,定量的少。我省通过构建“八个强”的定量评价体系,就是要找到一把科学的标尺,来监测和评价文化强省建设的进程和成效,进而增强宏观调控和目标动态管理。

  “八个强,解决了‘强在哪’的问题。 ”芜湖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段玉嘉说,“强省瞄准全国前列,我们文化强市建设理所当然就要定位于全省领先。 ”

  “既要横比争先,又要纵比进位;既要发挥优势扬长项,又要挖掘潜能补短板。压力与动力并存,大家的干劲都很足。”安徽新华发行集团董事长曹杰说。

  着眼顶层设计,省委宣传部联合省统计局,细化量化50项具体考核指标,进一步完善文化强省建设的评价体系。同时,省委宣传部及时地对“八个强”推进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估,分类有序加以推进,做到有目标有方向、有抓手有进度、有措施有要求、有考核有奖惩。 “实践证明,‘八个强’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导向作用和推动作用。在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过程中,希望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八个强’内涵。 ”在“十三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启动会议上,与会专家建议道。

  激活文化创新动力源

  ——以全国一流的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安徽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以一个个体现中央要求、切合安徽实际、符合群众意愿、具有探索意义的“文化创新”,带动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

  “八个强”,关乎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关乎百姓生活的幸福指数,关乎产业转型的文化动力,关乎美好安徽的对外形象。如何撬动“八个强”?我省的实践是,打造全国一流的文化品牌,不断提升安徽文化竞争力和影响力;以一个个体现中央要求、切合安徽实际、符合群众意愿、具有探索意义的“文化创新”,带动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

  擦亮“好人安徽”品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创作生产演艺和影视品牌,提升徽文化影响力吸引力;打造“农民文化乐园”品牌,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新路径;扶持重点文化改革发展示范企业、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壮大文化力量……一个个群众赞同、市场认可的品牌项目,是文化“八个强”建设最为生动的注脚。

  “安徽从创新国有文化企业考核体系着手,设置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业绩考核抓手,推动了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在中宣部2015年召开的文化产业发展座谈会上,省委宣传部负责同志以《“双效”考核指挥棒牵引文化产业新发展》为题,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五年来,我省宣传文化系统频频在国家有关部门召开的座谈会上介绍“安徽经验”,分享具有示范意义的文化创新。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后,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千名文艺家下基层采风”活动,1500多名文艺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采、创、送、种”,受到中宣部充分肯定。

  2014年3月27日,安徽好人馆迎来第一批观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参观后高兴地说:“安徽好人馆搞得挺好,据我所知是全国第一家,这是安徽道德教育的创造创新。”让“中国好人安徽多”的品牌发挥更大社会效益,把片段性一次宣传转化为生动性系统展示,省文明办在建设全国首家省级好人馆的同时,还启动了市级分馆建设,推出了网上的流动好人馆,并组织赴基层巡展巡演巡讲,持续壮大正能量。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偏远贫困地区。 2013年6月,我省按照“反弹琵琶”的思路,以农民文化乐园为主要载体,在文化设施最薄弱的村级、经济基础最薄弱的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率先开展了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探索。 3年来,农民文化乐园由当初一个概念轮廓变成实实在在的思想文化阵地。文化部副部长杨志今实地调研后认为“农民文化乐园建设试点工作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为全国推进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工作首批试点省份,我省在师资力量、经费投入等方面均无优势可言,但经过深入调研,我省提出了“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教材和教学体系”这个全新课题。经中宣部批准,以曹征海为第一首席专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的构建”课题,被列为2015年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同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移动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纷繁复杂。我省持续打造的“宛新平”网上评论,主动及时发出客观、理性、建设性声音,唱响了网上主旋律,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一个个“文化创新”,为文化“八个强”建设注入了新活力、打开了新局面。

  打造惠民乐民新平台

  ——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始终是文化“八个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傍晚7时许,大别山腹地的金寨县南溪镇门前村,漆黑的夜幕被文体广场的灯光照亮,村里的大妈大婶们和城里人一样,跳起广场舞,尽情享受着快乐时光。这片在周家老宅基础上翻新的建筑群,不仅保留了皖西民居的典型风貌,还被赋予了新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成为农民身边的文化乐园。除了文体广场,农民文化乐园里还有礼堂、讲堂、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设施。这不,村民汪承林年前就在礼堂里给儿子办了婚事,“家里没场地,在礼堂办,又亮堂又热闹。 ”

  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始终是文化“八个强”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花10元就能看一场黄梅戏大戏;无需登记、无需办卡,城乡居民直接刷62开头银行卡就能享受优惠补贴;县及县以下的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实打实”的文化大餐……连续举办3届的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创新运行平台和活动模式,运用市场方式拓宽文化消费渠道,整合多方力量提供公益惠民服务,为城乡居民打造了一场能看、能听、能玩、能买的“文化盛宴”。第三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第二届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群众满意度88%以上。

  “在电视上看演出哪有现场看过瘾哩!而且,就在家门口,一分钱不用花。 ”来安县雷官镇陈官村村民徐明高兴地说。从2014年开始,我省将民生工程中文艺活动专项补助标准由每村2400元提高到4400元,开展“送戏进万村”活动,确保每个行政村一年看到一场正规演出。公开招标,由群众“点菜”、打分,“群众唱主角”的政府采购文化服务模式受到百姓欢迎。

  中国农民歌会、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在“国字号”文化节庆活动中,基层百姓成了明星,普通群众唱起了主角。

  “我是2008年底转成非农户口的,名下的承包地还能享受土地流转相关政策吗?”“我孙子户口在包公街道,现在想转回村来,行不行?”……在全省“送法律进农民文化乐园专题宣讲”活动中,村民们抛出一个个关心的问题,合肥工业大学吴椒军教授耐心地一一解答。把党的大政方针解读好阐释好,让群众听进去、听明白,类似这样面向基层的“宣讲惠民”平台在我省已经常态化。

  文明创建,带给市民更多“获得感”,这是铜陵、芜湖等地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主要经验。 “起初,觉得文明创建与自己关系不大,当发现小区绿化、环境卫生等方面发生很大改变时,自己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芜湖市弋江桥街道铁桥社区居民尤祖兰深有感触地说。

  机关阅读、惠民阅读、共享阅读……作为我省引导和推动全民阅读的示范性品牌,今年的“书香安徽阅读季”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积极创新,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都有新提升。文化,让百姓生活更精彩;文化,让和谐家园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