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品“走出去” 增量更要提质

17.05.2016  03:44

  近日开幕的深圳文博会,吸引了来自98个国家和地区的2297家参展商参展,海外采购商达到1.95万名。这样的数据也许让不少人惊讶,其实,我们的文化产品比想象中走得更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中国已连续4年位居世界文化产品出口榜首。

  自主研发和制造的文化产品出口比重不断上升,经营文化产品出口的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电影和电视剧的出口不断增多……目前,我国文化产品出口已遍布全球22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更趋多元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 “一带一路”和“互联网+”热潮席卷而来,各地推动文化产品出口与服务的相关政策陆续出台,为文化产品出口增添了强大动力。欣喜之余,也应正视我国文化产品出口的短板:珠宝、塑料装饰品等占比较高,而书籍、设计和创意产业等文化产品出口仍然较弱;视觉艺术和工艺品出口、视听和互动媒体产品出口总量均居世界第一,但文化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有待提高。

  人们常说“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观念”,这话同样适用于文化产品贸易。文化产品“走出去”,应该更多着眼于文化、创新和技术的输出,寻求超越语言、民族与国界的情感交流,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出口产品。美国的好莱坞电影、韩国的电视剧、日本的动漫和游戏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无不在于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情感因素。只有质量更高、内涵更丰富的文化产品,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文化产品“走出去”,首先要做好自己,用文化底蕴培厚市场土壤。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精彩多元而又充满活力,吸引着不少外国人的目光。可惜的是,除了中国功夫、瓷器、京剧等极具符号意义的传统文化产品,外国人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面,其重要原因在于一些非常珍贵的文化资源,要么没能成为产品走出国门,要么其文化价值没被充分挖掘、表现手段不够先进。事实上,只有运用文化产品弘扬中国的优秀文化,展示中国人民的精神风貌,才能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文化。近些年,我国推出了一些富有独特文化魅力并为世界所知的文化产品,如获得2015年“雨果奖”的长篇科幻小说《三体》、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等。

  文化产品“走出去”,还要把握个性和共性,做好文化融合。只有在本民族文化传统基础上创造出反映时代风貌的产品,才有可能与世界展开文化对话。由于语言、习俗、思维、艺术样式等方面的差异,并不是在国内市场上受欢迎的文化产品都能在国际上大放异彩。既然是面向全球受众,开发文化产品就要有“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文化胸襟。纵观世界上比较成功的文化产品,不仅用新颖的技术和理念展示了自己的文化内涵,也都抓住了思想共同点,引起了情感共鸣。两年前,上海芭蕾舞团将中国民间爱情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带到美国洛杉矶。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芭蕾舞的魅力深入人心;作为全人类感同身受的爱情故事,《梁祝》同样有口皆碑,这就在表演形式上“接地气”,在情感上找到了共同点,在赢得市场的同时也传递了中国价值。

  一方面,把中国优秀文化推出去,让世界人民认可它、接受它,为世界文化版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另一方面,世界需要中国文化走出去,满足那些希望了解中国历史、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故事的人们,并以此进行文化交流和融合——这是文化产品承载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也是文化“走出去”的宗旨和动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高产品科技含量、优化文化产品结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让文化产品走得更远,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来源: 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 韩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