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园区转型发展对策建议

09.10.2015  09:44

        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向来就有,只有按照工业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才是文化产业。既然文化产业可以按照工业标准进行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那么文化产业也可以按照工业一样,由政府划出一片土地,集中开发建设,建设文化园区。

        近年来,合肥市与全国一样,文化园区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文化园区已有28个,但在发展过程中,发展过快、定位雷同、重复建设,产业链不健全、集聚效应不明显,园区文化要素不突出、存在“空壳”现象,公共管理不到位、服务平台不完善等问题不可忽视,园区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进行转型发展。

        总体而言,文化产业园区必须由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变,基本路径是做好“加减法”。“做减法”就是从园区实际情况出发,对现有产业进行整理、优化、升级,确立园区的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经济。如果说“做减法”是减掉不好的,那么“做加法”就是要加入好的,就是推进文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提升园区产业链竞争力。这也是文化产业园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趋势,是园区产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特征。具体而言,在园区转型发展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加大调控力度,控制数量和规模。要对文化产业园区在规划设计、产业定位、产业规模、产业形态等方面设定准入门槛和入园标准,并公开认定的程序,努力杜绝借建设文化产业园区之名行“圈地运动”之实的现象发生。鼓励建成区的文化企业通过盘活整合原有土地资源扩大厂房,对互补性强和关联度大的文化企业予以集中,促进园区产业布局优化,切实提高城市文化产业园区土地的集约使用效率。

        二是深化基础要素分析,明晰特色定位。作为文化产业园区规划的主导者和监管者,各级政府部门应从本地的文化资源、设施资源、园区资源、政策支持措施等现状出发,界定本地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优势与劣势,完善规划方案,形成园区的特色产业优势。各个文化产业园区,必须根据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特性和当地具备的优势条件,错位发展。

        三是创新发展模式,避免“空壳”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不能一味地追求建筑面积、投资规模等硬性指标,而应以文化产业特性为根本,突出园区经营的文化内容,突出主业和特色,形成良性集聚的发展路径。在明确文化内容产业主导的前提下,产业园区还应创新管理模式,探索适应文化产业特征的管理机制。

        四是优化产业链,打造集聚竞争优势。文化产业园区应首先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文化主题和主导业务内容,在园区企业引进中,使园区内各企业既分工又合作,避免无谓内耗和无序竞争。同时通过引进政策、扶植政策等明确园区的主导企业或主导企业群,以其为核心形成产品内容上、产品档次上、产业衔接上的完善产业链。

        五是完善平台建设,加强公共服务。充分认识相关配套服务对园区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建设完备的服务平台,包括咨询服务、中介服务、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培训服务、交流展示服务等平台。牢固树立“转变职能、简化程序、提高效率、服务到位”的理念,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大力优化园区政策、体制、服务和人文环境,为入园企业提供高效、周到、便捷、舒适的服务。

        六是重视人才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一方面,要秉承“不为所有,但为所用”的原则,用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特别是高科技、复合型领军人物;另一方面,建立在职人员培训机制,引导本地高等院校加快建设文化产业重点专业和学科,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实验基地与文化企业进行合作,有针对性地培养专门文化人才。同时,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建立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和技术要素等参与分配的新路径,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为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作者单位:安徽省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