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 创新方式 倾力打造“大救助”的新格局

05.11.2016  04:02

      今年4月份,固镇县民政局依据国务院《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为整合全县救助资源、创新救助方式,更好便捷的服务困难群众,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要求,率先在全省建立县级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实现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的大救助格局,打通了社会救助的“最后一公里”。

      一、主要做法

    (一)整合救助资源

      整合“碎片化”救助,方便困难群众“救助有门、受助及时”是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具体举措,县委、县政府果断决定整合民政、教体、住建、卫计、残联、工会、人社、司法、妇联、文广、水务、环卫、慈善、供电14个涉及救助的部门资源,成立了“固镇县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中心设置了14个救助窗口,配备23名工作人员,开展了城乡低保救助、临时救助、医疗救助、贫困大学新生救助、孤儿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受灾人员救助、特困人员救助、就业救助、住房救助等37项救助项目,为全县困难群众筑牢了最后一道保障线。

    (二)搭建救助平台

      为全面实现救助工作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管理,中心利用科技手段重点搭建两个平台,即: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在两个平台的支撑下,中心实现了:一是网上办理。通过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全县救助业务的申请登记、流程转办、审核审批、结果通知等网上办理,打造快捷救助。二是数据查询。申请救助对象凭本人身份证通过社会救助信息查询台可以直接查询申请受理情况、办理情况和全县救助对象公示情况,打造阳光救助。三是信息核对。通过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实现户籍、住房、车辆、婚姻、死亡、工商、就业等信息互通共享,杜绝“关系救助”、“人情救助”,打造精准救助。

    (三)建立救助网络

      本着“覆盖盲点,筑牢政府坚实幸福底线”的原则,建立了以县级社会救助服务中心为枢纽,11个乡镇服务大厅为平台,228个村居社会救助调查员为依托的社会救助工作格局,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衔接、三级联动、立体覆盖”的县、乡、村三级救助网络,真正实现救助“无盲区”。

    (四)健全救助制度

      中心认真梳理社会救助工作职能和政策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按照“有标贯标、无标自制”的原则,先后出台了窗口服务规范、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等14项公共规章制度和机关效能建设基本规范、机关效能建设“十不得”等4项专项规章制度,实现了社会救助各项事务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创新措施

    (一)拓展救助项目

    中心在做好常规救助项目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积极拓展救助项目。一是开展司法救助。为切实维护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通过综合代理、分流转办、接待咨询、现场受理法律援助申请等,为困难群众提供全方位的司法援助。二是设立大病救助基金。联合卫计等部门,筹集资金160.1万元,在18个贫困村设立大病救助基金,对医药费经过卫计、民政、保险等部门报销后,家庭依然困难的,再实行二次救助。三是设立人口救助基金。重点用于独生子女死亡的特殊关怀、计生困难家庭救助等。四是开展贫困妇女和儿童救助。五是开展日常生活救助。主要是减免困难家庭水电、垃圾、殡葬、网络宣传等费用。六是开展重大意外事故及疾病死亡救助。一次最高救助2万元。

    (二)拓宽救助范围

      中心围绕扶贫攻坚,将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同时,县政府出台《关于财政扶贫的实施方案等七个扶贫配套文件的通知》(固政办〔2016〕48号),将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从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家庭逐步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延伸。

  (三)创新救助方式

      一是改变过去多头救助为“一门受理、协调办理”一站式救助,实现社会救助的“无缝”衔接,避免了重复救助、多部门核查、多跑冤枉路的现象。二是改变过去救助项目的申请、审核、审批由传统的纸质报送为现在的电子传输,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改变传统的操作流程为现在的标准化、规范化流程,不同类型的救助,在救助信息管理系统里进行不同的设计标准,系统自动生成,杜绝了人为操作不公平的行为。

      三、初步成效

      中心自组建以来,通过网上受理申请22638人次,审批14684人次,转办600余人次,累计救助141621人(户)次,发放救助资金13774.2万元,推荐就业129人,法律援助91件。

上报单位:固镇县民政局
信息作者:封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