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保障,农村“领头雁”大显身手

21.05.2015  17:26

  走进庐江县郭河镇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清水河鲜提子观光园,人们无不惊叹这里的农业现代化。占地50亩的连栋温室大棚内,栽满了各种精品葡萄和提子,大棚内的温度、湿度是自控的。在葡萄栽种的春天,室外春寒料峭,棚内暖意融融。

  “同样品种的葡萄,与其他栽培方式相比,我们用连栋温室栽种的上市时间,能提早1个月。”观光园负责人朱书生介绍说,连栋温室大棚投入成本大,但效果很明显,既能让早熟品种提早上市,还能让迟熟品种推迟上市,延长葡萄采摘时间,增加观光农业效益。

  朱书生说,他和妻子徐云丽都是学金融专业的,但对农业一直很感兴趣,他本人老家就在郭河镇,父辈务农,对农业有着特殊情愫。于是,在积累一点资金后,便回乡投资农业。“我认为,农业出路在于现代化,一家一户传统耕作模式,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辛辛苦苦忙一天,只能填饱肚皮。”朱书生说,他于2012年在台湾农民创业园流转土地100亩,建连栋温室大棚,发展高效农业,给周边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做示范。2014年,他种植葡萄和甘蔗的收入超过百万元。

  看到朱书生夫妇发展特色种植业致富,周边农民纷纷效仿,通过发展大棚蔬菜种植,也走上了致富之路。“从开始的一两户到20多户,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直至发展到现在的500多亩,蔬菜品种从普通的西红柿、黄瓜、青尖椒到引进大棚种植西瓜、瓠子、甜瓜、茄子等,农民年均每亩收入近两万元。”朱书生称。

  因在带领农民创业致富方面贡献突出,朱书生的妻子徐云丽被省农委评为“2013年度农民创业带头人”,同时,她还被庐江县评为“农村科技致富女能手”。

  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离不开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为此,合肥市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落脚点,积极适应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努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试点认定工作,并制定了《合肥市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试点工作实施意见》,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

  近年来,我市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培育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和农村科技服务人员。来自市农委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300人,其中,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骨干等生产经营型人才2110人;农机手、农产品加工业者等专业技能型人才80人,动物防疫员、信息员等社会服务型人才110人。目前,全市已认定农村实用人才346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