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论坛:深化改革,促进旅游强省建设

28.01.2016  11:16

  眼下,旺盛的旅游消费需求与实际供给不足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旅游业发展态势与社会各界的要求间的差距还比较突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需各方力量汇聚发力,使我省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今天的《政协论坛》,我们继续关注如何深化改革,促进旅游强省建设。

  截至2013年底,我省A级景区数量已达444家,占全国6.72%,仅次于山东省和江苏省,但是我省旅游经济在全国却没有相应的地位。这说明,单纯依靠景区建设带动旅游业发展,已不能满足我省未来旅游经济发展要求。新时期,我省旅游业的大发展以及旅游强省建设,迫切需要城市旅游带动。安徽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教授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提出相应对策打造城市旅游空间。李东和:“一是集聚打造城市旅游核心空间。环巢湖国家旅游休闲区创建试点已经获得国家旅游局批复,应使之成为合肥市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载体,积极打造换成游憩带。二是渗透打造城市旅游融合空间。结合文化场馆、体育场馆、城市公园等城市休闲设施建设,打造城市休闲旅游节点。”

  旅游购物是旅游业从发展到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旅游经济中增量最大的因素。然而省内乃至国内旅游商品供给普遍存在不足、不优的现象。省政协委员、民进安徽省委委员陶玲建议还需转变观念、拓展旅游商品市场领域。陶玲:“不仅要把传统的工艺品、土特产品、农副产品作为旅游商品,还要将为提高生活品质所需的生活类工业品纳入到旅游商品中,电子科技商品开发应作为旅游商品开发的重点之一。政府要谋篇布局,建设安徽特色工业旅游和电子科技旅游地。”

  今年的“青岛天价虾”事件曾经轰动全社会,虽然我省的旅游联合执法情况中还没有出现类似事件,但也存在执法人员急缺、执法环节取证难等问题。对此,黄山市政协主席毕无非认为应该要建立旅游投诉处理快速响应和联动处理机制。毕无非:“各市旅联办担负起监管旅游市场、维护旅游消费者权益的智能,对景区景点、宾馆饭店、旅游定点单位进行执法检查。借鉴海南三亚的成功经验,设立旅游警察。在黄金周、小长假等重要节点,一旦发生旅游投诉及纠纷,旅联办第一时间介入并牵头处理,依法依规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案解决方案。”

  基层旅游执法力量薄弱,“小马拉大车”的现象源自旅游管理的体制机制不够顺畅。省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民盟安徽省委副主委张雪平建议要进一步深化旅游管理体质改革。张雪平:“建议将省旅游局和重点的省辖市旅游局更名为旅游委员会,强化战略规划、产品促进、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综合协调等职能。实现旅游工作由单一部门推动转变为相关部门联动,由传统管理转白银为综合协调抓产业促进的大旅游工作机制,破解旅游开发管理中的智能价差、相互掣肘等问题。在全省推广黄山市建立旅游市场联合执法机制的做法,确保旅游监管全责统一、形成合力,旅游投诉同意受理、快速处置。”

  眼下,全省乡村旅游遍地开花,同质化现象严重。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已经不能够适应旅游市场变化和游客多样性需求。省政协委员、六安市旅游委员会主任梁修存建议加快乡村旅游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梁修存:“要进一步拓展传统乡村观光旅游产品的内涵和外延,开拓背包游、帐篷野营游、拓展训练游等不同旅游形式,推进乡村旅游和森林旅游、体育旅游、文化体验、乡村度假、房车营地等新业态旅游产品的融合发展。”

  要想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互联网+旅游”是重要途径。我省应当加快互联网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来推动旅游信息化建设,促进全省旅游业转型升级。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安徽省委副主委、合肥市政府副市长吴春梅建议,应用新媒体,加速产品和业态创新,利用互联网,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吴春梅:“开通旅游官方微博、微信、手机APP、新闻客户端,利用大数据改进旅游宣传推广精准度。积极推动在线旅游平台企业发展壮大,整合上下游及平行企业的资源、要素和技术,推动‘互联网+旅游’跨产业融合。围绕‘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在旅游资源展示、旅游行程规划、在线预订预支付、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和游客评价等方面提供智慧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