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大地基色 黄土高原绿色惊变

22.08.2014  11:05
   中国绿色时报8月22日报道(记者  梅青  通讯员  岳太青)  黄土高原,曾是一片神奇圣灵的土地——昔日树木繁茂,土地肥沃,经济繁荣,文明璀璨,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发祥地。
  黄土高原,却历经巨大变迁,繁荣富庶之地沉沦——大地被割成了千沟万壑,绿色被黄色替代了,滚滚洪水裹卷泥沙冲向黄河,贫穷相伴而生……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人类千百年无休止的索取和掠夺式的开发,当休矣。
  1979年,中华民族上马了治理西北、华北、东北严重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的大型防护林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黄土高原作为重点治理区域,通过30多年的绿色运笔,大笔书写出许多绿色惊变。昔日沟壑纵横、缺林少绿的黄土高原,如今绿树成荫、瓜果飘香,人民安居乐业。
   梦想,因有追求而美丽
  梦想,总是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
  让黄河之水变清,让黄土高原变绿,始终是中华民族的夙愿。
  黄土高原是一个广袤的地理区域,它东起太行山,西至青海日月山,南界秦岭,北抵鄂尔多斯高原,包括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共7个省(区)341个县(市),总面积64.8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76%。
  但广袤并不意味着富有,相反,由于自然因素加之乱砍滥伐、过度放牧、陡坡开垦以及不合理的资源开发等人为因素影响,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日益衰退,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荒漠化、沙漠化土地面积大。区域内荒漠化和沙化土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内蒙古、陕西、宁夏三省(区)。调查数据显示,仅宁夏全区就有荒漠化面积4461万亩,其中沙化土地面积1774.5万亩。同时,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乌审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和杭锦旗地处毛乌素沙漠腹地,降雨稀少,蒸发强烈,水蚀模数小、风蚀剧烈,沙尘暴频繁,危害十分严重。
  草地退化、沙化和盐化面积逐年增加。干旱少雨、超载过牧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加剧了草原生态环境恶化。据青海省有关资料分析结果和遥感调查,青海黄土高原地区有荒漠化土地2100多万亩,达到土地总面积的40%以上。目前仍以每年145万亩的速度扩展,草地退化、沙化和盐化面积还在逐年增加。据监测,内蒙古黄土高原区内8个牧业旗(县)冷季总饲草储量229.89万吨,适宜载畜量616.73万绵羊单位,而6月末牲畜实际存栏数已达1195.14万绵羊单位,草原承载压力日益加大。加之河套地区地下水位较高,导致草地盐化面积逐年增加。
  水土流失严重。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有水土流失面积47.2万平方公里,占区域总面积的72.77%。据各地观测,黄土高原坡耕地每年因水力侵蚀损失土层厚度0.2-1厘米,严重的可达2-3厘米。黄土丘陵沟壑区90%的耕地是坡耕地,每年每亩流失水量20-30立方米,流失土壤5-l0吨。特别是滚滚洪水裹卷泥沙冲向黄河,河道淤积,河床上升,母亲河脚步沉重,愈发苍老,变成了世界著名的地上悬河。年均输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吨。
  “治黄”已成为中国人的心愿。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就掀开了新的一页。毛泽东主席曾指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有了这样一个典型例子,整个华北、西北以及一切有水土流失问题的地方,都可以照样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了。要全面规划,要加强领导。我们要求每个县委书记都学阳高县委书记那样,用心寻找当地群众中的先进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加快了黄土高原的治理步伐。1983年初春,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对部队领导嘱托:“要下决心拿出20年时间,协助地方搞好西北高原的绿化,改变西北的自然面貌,为子孙后代造福。”江泽民同志就黄土高原生态建设强调:“历史遗留下来的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要靠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齐心协力地大抓植树造林,绿化荒漠,建设生态农业去加以根本的改观。经过一代一代人长期地、持续地奋斗,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应该是可以实现的。”胡锦涛同志提出“进一步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让黄河更好地造福中华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再现绿色黄土高原风姿,我国先后启动实施了三北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等一系列生态“治黄”工程,绿色开始重新展现在黄土高原。2010年,国家制定颁发《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10—2030年)》,开启了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新篇章,推动“治黄”事业驶入了快车道。
   变量:绿色撒向黄土高原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哲人的理想。诗意的境界不能缺少绿色。
  三北工程建设30多年,黄土高原的绿色变量在激增,昔日沟壑纵横、缺林少绿,如今郁郁葱葱,江山如画。
  为使黄土高原生态状况明显好转,绿色重新撒向黄土高原。30多年来,三北工程大笔写绿,在黄土高原区造林近1.17亿亩,加之其他生态工程的植树造林,使黄土高原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1%提高到目前的19.55%,建成了区域性防护林体系骨架,工程区出现了沟峁梁塬林草茂盛的喜人景象。
  各相关省份的森林生态系统均得到初步恢复。
  ——山西省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三北工程区造林2301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8.6%提高到25.16%。使150万亩农田得到有效庇护,400万亩沙化土地和100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初步治理,整个地区的干旱、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及干热风、霜冻、冰雹等灾害得到明显遏制和减少,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根本好转。
  ——甘肃省三北工程在黄土高原地区完成造林17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19.43%。
  ——陕西省三北工程在黄土高原区造林5016万亩,比1978年净增森林面积40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2.74%,提高近20个百分点。
  ——宁夏回族自治区黄土高原地区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1%提高到现在的11.89%,生态状况已经明显好转,绿色重新撒向黄土高原……
  三北工程在大地上铺陈的不仅是绿色,在“治黄”过程中,充分利用大自然赐予这方土地充足光热资源和广阔土地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产业,走出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建设之路,不断提高民生福祉,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晋陕沿黄地区、甘肃陇东地区、宁夏等地相继崛起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区域辐射带动力强、商业品牌响的名特优新干鲜果品基地,大力发展红枣、花椒、核桃、枸杞等生态经济兼优树种,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甘肃省黄土高原地区有经济林近800万亩,农民人均占有0.5亩,果品产量133.5万吨,实现产值25.2亿元。山西省临汾市干鲜果品由1978年前的11.91万亩发展到84.88万亩;果品产量从1978年的1248万公斤发展到1.6亿公斤;人均果品收入达726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32%。陕西省经济林面积已达685.5万亩,年产各类干鲜果品300多万吨,产值超过100亿元。
  由于黄土高原生态退化因素复杂,部分地区仅靠植树造林仍难以改变整体生境。因此,三北工程在“治黄”进程中多措并举治山治水。根据黄土高原实际,先后实施了以三北工程为主的生物治理和以小流域治理为主的工程治理,坚持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封山育林,禁牧育草,按山系、分流域综合治理,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就。
  据统计,三北工程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公里,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超过23万平方公里,有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治理,减少水土流失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年入黄泥沙减少4亿吨左右,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都呈下降趋势,减缓了下游河床淤积抬高的速度,为黄河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山西省通过三北工程等治理,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00万亩,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5.56万平方公里减少到4.01万平方公里,减少28%;强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由2.8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21万平方公里,减少57%。甘肃省通过开展三北工程造林,涵养水源面积86.55万亩,保持水土面积191.25万亩,控制水土流失面积3080.4万亩,减少土壤侵蚀量每平方公里3396吨,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达每平方公里2.45万吨。
   宏图:聚力书写“与众不同”
  在治理黄土高原的进程中,30多年来,各有关省份按“治黄”中的三北工程建设“宏图”,聚力书写着“与众不同”。
  宁夏回族自治区坚持分类指导,按照银北地区、引黄灌区、南部山区、中部干旱带的不同区域特点,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发展方向和治理模式。在南部山区,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目标,先后实施了六盘山及其外围地区针阔混交水涵养林基地、黄河中游防护林、“两杏一果”生态经济林和全国生态环境重点县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在中部沙区,以防沙治沙、改善沙区生态条件为目标,通过兴修水利,在沙漠边缘地带建设沙漠绿洲,围栏封育、恢复植被,飞机播种造林治沙等多种有效形式,开展沙漠土地综合整治,加快了治理沙化、改善沙区生态环境的步伐,遏制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在北部引黄灌区,以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生产条件、保障农业高产稳产为目标,实施了第二代高标准农田防护林、贺兰山东麓生态防护林和以水果为主的“兴果富民”经济林建设工程。他们探索和总结出一系列抗旱抗灾的技术措施,改变传统的春季一季造林为春、夏、秋三季造林,特别是加大了夏、秋雨季造林的比重;改一次造林为造林与补植并进;改单一人工造林为造、封、飞相结合,加大飞播造林力度;改常规整地造林为高标准水平沟整地抗旱造林;改边造林边整地为前一年夏秋整地。
  陕西省“治黄”从大处入手,实施了“三纵三横九大片”防护林体系建设。三纵即:陕甘宁边界、210国道、晋陕峡谷;三横即:古长城沿线、307国道、渭北旱腰带;九大片即:白于山区水土保持林、毛乌素沙地防风固沙林、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林、渭北旱原区生态经济防护林、黄桥林区子午岭水源涵养林、黄河沿岸生态经济防护林、关山水源涵养林、关中平原道路农田防护林、三河湿地生态经济防护林。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具有生态型、经济型、产业型、景观型防护林模式的建设,使防护林体系建设内涵更加丰富。他们大力推广以抗旱造林为中心的径流林业适用技术,找到了造林成活与培育稳定高效的森林群落的关键点。重点推广了容器育苗、生根粉、截杆、覆膜等适用实用技术和综合配套模式。“十一五”期间,仅“节水抗旱造林技术”、“封山(沙)育林技术”两个项目,推广面积达205.5万亩,使实用技术应用面积超过85%。
  青海省注重加强工程建设管理。一是加强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的编制、审批工作,作业设计做到了现场调查设计,专家审核批复,保障了设计和实施质量。二是加强种苗质量管理。认真落实“两证一签”制度和种苗质量责任制,加强对苗木检疫、分级等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杜绝了人情苗、关系苗和不合格苗木用于造林。三是全面落实项目责任制。实行专业队整地造林,严把造林每一个环节质量关,保证造林质量。通过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政府主管领导为项目建设的主要责任人,全面落实了项目“四制”,即法人负责制、监理制、合同制、报账制。四是对工程建设实行全过程监督。对各地的工作定期开展检查指导,做到尽早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项目验收实行省、州、县三级检查验收制,杜绝了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对项目资金进行严格监督,加强审计,杜绝了违规使用资金案件的发生。他们坚持因地制宜,实行科学造林。针对工程区自然条件严酷,许多地方具有乔木林生长受限和灌木林造林树种选择有限的普遍特点,通过采取乔、灌、草搭配,带、片、网结合等形式完善造林模式。造林方式上坚持封造并举,重视封山育林,并把封山育林纳入林业发展规划,严格按项目管理落实封育资金。
  山西省坚持多元化发展、多模式推进,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他们创造性地摸索出了“绿化达标+多元产业模式”、“营造防护林+林产业模式”、“一林多用+复合生产模式”,深受群众欢迎。一片片具有当地特色的干鲜水果经济林、饲料灌木林等区域性林果产业初步形成,经济、社会得以同步发展。相当一大批农民靠林果业过上了小康生活。目前,区域内人均收入已由1978年的108元,上升到4120元。有相当一部分县的农民依靠林果业致富。隰县、吉县的林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60%以上。
  甘肃省确立了“打生态牌、走特色路,推进绿色发展”的治理路子。按照流域生态化、农田林网化、道路林荫化、城镇园林化、庭院花园化的建设目标,分期分批实施、整区整片推进,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探索出了“山顶油松沙棘戴帽子,山腰梯田果树挣票子,地边林草绿化穿裙子,沟底坝库刺槐穿靴子”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统筹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将区域内的苹果、核桃、花椒、葡萄、枸杞、枣、杏、梨、桃9个特色优势林果树种列为优质高产基地进行重点建设,涌现出了静宁、庄浪、泾川等一批享誉全国的特色林果产业基地。目前,在中东部地区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7.92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50%;林果产业已成为建设区当地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重要增长点,人均林业收入占总收入的22.4%。
  内蒙古自治区坚持生态优先,不断推进生态生产生活的良性互动,把工程建设与地区经济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三生”结合、“三效”统一。结合工程建设,科学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副产品精深加工,森林、沙漠旅游业等林沙产业,通过产业发展逆向拉动防沙治沙,初步形成了防沙治沙和地区经济发展良性互动、植被恢复与农牧民增收致富双赢的局面。目前,全区林沙产业总产值突破280亿元,黄土高原区的农牧民人均林沙业收入近500元。为激发治理与开发的动力,他们还不断创新政策机制,落实了“谁治理、谁所有,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稳定所有权、放活使用权、延长承包或租赁年限等措施,加快了生态治理速度。实施了以户承包为主,联户承包治理和股份经营治理相结合等多种治理方式,使责、权、利与治、管、用相统一,形成了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新局面,实现了由分散治理向规模治理的转变。
  河南省重视统筹协调,以示范建设推进黄土高原治理。他们强化监督,保证质量,由省林业厅从洛阳市林业局、三门峡市林业局等部门抽调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小组,分别对涉及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项目的5个县进行定期检查。要求专业技术人员要深入山头地块,进行林业技术指导。要求检查人员必须每个小班都要检查督促到位,不留死角,对栽植不合格或成活率低的区域要求当地林业局限时整改。针对在黄土高原地区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现实,在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工程实施中,集中推广人工造林的先进实用技术。重点研究推广侧柏、栎类、五角枫等适生耐旱树种及山楂、核桃等经济林树种,并注重树种配置、科学营造混交林等;推广大容器苗造林、种子拌种后直播、ABT生根粉蘸根、地膜覆盖等成熟的实用技术,确保造一片成一片。对造林专业队、施工队及群众进行技术培训,让施工者掌握营造林的关键技术环节,提高造林成效。
   新生:改写黄土高原发展轨迹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黄土高原正迎来绿色新生。
  昔日千疮百孔、黄沙漫天、缺绿少色,今日桃红柳绿、崇岭吐翠,桑田碧海。有人探源黄土高原的前后改变后指出,这仅表述出表面的环境改变,其实,绿色已深刻地改写了黄土高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轨迹,实现了幸福的新梦想,开辟了黄土高原的新天地。
  奠定了绿色增长的物质基础。农业生产的意识和观念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黄土地的人民从干旱少雨、土地耕作力度大、草原载畜多的情况出发,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推行封山禁牧、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转变思想观念,黄土高原长期延续的单纯以量增产的传统耕作方式和畜牧模式开始转变,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注重耕地和草原单位效益成为农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营造农田防护林保护了基本农田,提高了耕地生产力。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模式,使许多水、土、肥流失严重的“三跑田”变成了“三保田”。建设生态经济林型防护林,使农民群众在播绿治黄中实现了增收致富。保护性耕作方式、旱作节水农业模式、禁牧舍饲等措施,较大幅度提高了旱作农田的粮食单产水平,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长期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向粮经结合的种植结构转变,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畜牧业生产方式开始迈向规模化、集约化,为黄土高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绿色资源,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森林资源总面积550多万亩,其中灌木林 470万亩,形成了以人造板、饲料加工和生态旅游、生物质发电为主的林业产业体系,农牧民来自林业的人均纯收入达1700元,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的治黄兴绿之路。
  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绿色前进,黄色退却,为黄土高原带来了生机和活力,给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山西省的临汾市和吕梁地区、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甘肃省的陇东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宁东地区、青海省的海东地区已经发展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基地,在绿色掩荫下,成长为区域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龙头和引擎。陕西省延安市通过持续“治黄”,林草覆盖率达57.9%,比2000年前提高了15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36.6%,今天的延安郁郁葱葱,绿意盎然,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优美的生态环境,保证了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实现了由“红色延安”到“绿色延安”的华丽转身。甘肃省庆阳市通过植树造林,形成了带、片、网结合的庞大防护林体系,使全市434.9万亩的耕地受到林网庇护,仅此一项,全市年可增产粮食1570万公斤。陕西省韩城市把发展花椒作为全市“绿起来、活起来、富起来”的支柱产业,以花椒为主的经济林总面积达45万亩,栽植总株数4000万株,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花椒商品生产基地,花椒总产量达2万吨,收入4亿多元,全市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400元,占到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2%。
  加速了社会生态文明进程。“治黄”工程是我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开展改造自然、重建绿色生态系统的生动写照,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用绿色森林夺回了主人地位,呵护生态、关爱家园成为社会新风尚,促进了全社会文明进步。青海省西宁市通过实施“西宁南北山绿化工程”项目,共完成造林9.4万亩,栽植各类树木7500余万株,每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700吨、释放氧气4900吨,每年可涵养水源200万立方米,市区降尘量、烟雾日明显减少,大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昔日的荒山荒坡如今郁郁葱葱,改变了城市面貌,改善了城市生态,提升了城市形象。甘肃省“治黄”围绕大地增绿和改善人居环境,开展了系列生态建设行动,兰州、天水的南北两山和白银的大环境绿化等,实现了“冬有青、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呈现出树成行、林成片,渠边路旁郁郁葱葱,房前屋后花果飘香,林木环绕的新景观,促进了社会和谐繁荣。
  30多年的不懈奋进,使绿色成为黄土高原美丽动人的风景、科学发展的“王牌”。三北工程将在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的指引下,继续加快治理步伐,提高治理水平,为最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不懈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