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携手共筑强军梦
作为革命老区、兵源大省,我省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光荣传统,高标准拥军优属,为部队改革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为官兵解决后顾之忧。
健全机制、多方参与,构筑拥军大格局
“八一”建军节将至,新修订的《安徽省拥军优属条例》将于8月1日起施行。新《条例》在全国率先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对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作出规定,彰显我省拥军优属的强烈政治意识和高度责任感。
建章立制,拥军优属才能规范化、常态化。目前,省级和市县普遍建立行之有效的拥军优属工作制度和运行机制,定期召开党委议军会、军政座谈会、军地联席会议,为军地协调搭建高效平台。一些地方建立双拥优抚安置政策检查督促机制和双拥工作考评机制。六安市建立官兵意见收集、梳理、任务交办、工作完成情况的督查机制;滁州、黄山等市建立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牵头的国防教育和军事设施保护等执法检查机制,为落实拥军优属政策规定提供制度保障。
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成为拥军优属的重要新生力量。去年夏季抗洪救灾期间,全省各地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踊跃捐资,购买2400多万元物品慰问抗洪官兵。初步统计,近年来,全省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支持部队建设和慰问资金达2.3亿元,安排退伍士兵和随军家属就业1.2万余人。
行业系统拥军和基层社区拥军活动广泛开展。省双拥工委成员单位结合各自职能,指导本系统本行业开展法律、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后勤保障等社会化拥军活动。 “双拥在基层”活动成果丰硕,全省城乡社区广泛建立拥军优属服务小组,常年为辖区军属和优抚对象提供快捷、温馨服务。从企业到社会组织,从机关到社区,群众性社会化拥军蓬勃开展,爱国爱军热情涌动。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发展添助力
既能探测鱼群、监测水文,又能用于安防巡逻,合肥高新区一家科技企业生产的水上机器人,适合军民两用,受到众多客户青睐,成为军民融合发展广阔前景的生动注脚。
强国必强军,强军必走军民融合发展的路子。我省利用国防科技工业较集中的优势,在军民融合发展上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去年,《安徽省“十三五”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国家专项建设基金增设军民融合项目以来,我省获批项目34个,获批专项建设资金20多亿元。2016年省科技重大专项安排立项123项,其中军民融合项目32项。军民融合发展向多领域、全要素、高效益迈进,为强军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
随着经济发展,各地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努力为驻地部队战备训练和工作生活提供良好条件。安庆市将6家驻军单位进出主干道升级改造为国家等级公路。合肥市为部队无偿划拨土地379亩,减免相关费用2200万元。蚌埠市将惠及部队官兵的燕山路“白改黑”工程纳入市政规划,实施舟桥团车库行车道硬化工程。繁昌县坚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兼顾国防需求和军事需要,近几年累计投资1450余万元,完成武警中队迁址和训练场地建设,维修孙村部队专用道口,实施公路扩建军用通讯光缆迁移,确保民生工程建设与军用设施保护两不误、两促进。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全省各级支持驻皖部队建设资金达14.3亿元。
排忧解难、当好后盾,倾情服务子弟兵
每到退役士兵返乡时节,肥西县桃花工业园区专武部长董厚涛总是格外忙碌。他要将园区和企业工作岗位收集整理成册,送到退役士兵手中,帮他们出谋划策找工作。 5年来,桃花工业园区内退役士兵就业率达100%。
“后路”“后院”“后代”三大问题能否解决好,关系部队官兵能否安心建功立业。我省认真落实军转安置各项政策,在退役士兵安置方面,各地采取政府安排工作、推荐就业和发放自谋职业金相结合,坚持“扶上马、送一程”,突出抓好岗前技能培训,大幅减免创业相关费用。宣城市连续5年将符合政府安置条件的退役士兵全部安排进事业编制。滁州市去年在安排10名随调家属基础上,又安排18名随军家属到社区岗位工作。安庆、铜陵、淮南、黄山、马鞍山等地出台了随军家属就业和社会保障办法。繁昌县积极推荐军队退役人员到村(居)任职,现有军队退役人员村(居)干部92人,其中任村(居)“两委”正职22人。据统计,仅2016年,全省共安置随军家属999名,安排军人子女入学1695名,接收军队离退休干部72人,接收退役士兵27000余人,发放退役士兵安置培训经费11.3亿元。
各地普遍建立抚恤补助金社会化发放、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等制度。去年义务兵优待金平均标准达9710元,兑现优待金总额比前年提高7.3%;抚恤补助标准比前年提高10%。各地注重亲情服务,芜湖市开展“爱心六敲门”,淮南、铜陵市开展“光荣走进幸福门”等活动。省双拥办联合合肥普瑞眼科医院开展白内障复明公益工程,免费为全省优抚对象、现役军人家属实施白内障手术。惠军利民的真招实措,让军人军属获得感荣誉感不断提升,激励广大子弟兵安心服役,以百倍干劲投身到强国强军的伟大实践中。
原标题:携手共筑强军梦 来源:中安在线-安徽日报 作者:汪国梁 编辑:杨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