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名校“掐尖”各种手法

09.07.2014  17:49

    每年的高考招生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最终决定结果的除了学校、专业等硬件外,还有一些因素也会起到主导作用。采访中,教育界人士揭秘了名校“掐尖”的各种手法。

  更早获得“秘密”

  今年的高考成绩查询大约是中午11点后正式开放,但是五位高考头名几乎都在上午10点左右就获知了自己的高考成绩,他们的消息来源都是北大和清华招生组的老师们。事实上,不仅仅是今年,过去十年间,名校招生组总是会先人一步获知高分考生的情况。

  “谁最早知道‘秘密’,就意味着谁抢到了先机。”一位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每年高考成绩在公布前其实已经统计完成,只是在录入查分系统时需要一个过程,而招生组利用的就是这个时间差,一般会比考生提前一两个小时获知消息。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全省文科前50名,理科前100名考生的名单和联系方式。“谁先拿到名单,谁就可以第一时间联系上考生和家长,如果能直接见面,招生的主动权将更大。”

  隔绝竞争对手

  近年来,高考分数线公布后,很多尖子生都会被邀请进大学参观或者参加夏令营,有的则是被接到合肥的酒店参加高分生们的“聚会”,这其实也是招生组争夺生源的一种手段。

  “两个学校势均力敌,招生老师们也都各有所长,所以谁都没有信心保证考生一定会报考自己的学校,临时转投其他学校也是很可能的。”招生老师们最担心的就是考生“变卦”的情况,要想考生不受其他学校“引诱”,不让考生与对手接触是一个较好的办法。

  争取高中学校

  “我们只能说把孩子喊过来见面,他选什么学校,我们也不能干涉。”今年高考分数线公布当天,在一所高中学校的校长办公室里,记者见到校长面对北大和清华的两组老师左右为难,最终校长没有发表意见,只是让考生和两所学校的招生老师分别详谈,由他和父母做决定。事实上,每年招生过程中,高中学校以及班主任老师都是招生组的重点争取对象,当考生犹豫不定时,高中老师的一句推荐,往往就会决定考生的选择。

  招生组和高中的接触,目的不全在高考头名们,也在其他高分考生。这部分考生也许可以达到北大和清华的投档线,但是专业选择上没有优势,往往会转投其他985名校,这样会拉低北大清华的最低投档线分数排名。

  提前争夺生源

  对于985名校来说,招生竞争达到了白热化,对生源的争夺很早就开始谋划。奥赛、夏令营、冬令营,这些都是学校撒网的方式。

  “最早在高三上学期,就有录取意向了。”合肥一中老师徐静告诉记者说,每年学校都有一些学生参加全国奥赛,高三上学期参赛成绩出来后,一些名校就会找到考生,定一个初步的约定,如果考生高考报考其学校,挑选专业时可以享受加分照顾。

  另一方面,冬令营和夏令营也是一次高校推介自己的机会。以孙萌为例,她在2013年分别接到了北大和清华的“夏令营”邀请。高校通过夏令营,让学生提前感受学校的氛围和文化,了解学校的专业,招生组同时也掌握了学生的信息资料。孙萌报考北大的念头就是在夏令营时初步明确的。

  录取形式多样

  今年填报志愿期间,一些细心的家长发现,部分学校的统招计划比去年减少了,但实际招生人数比公布的招生计划数要多出很多,以北大为例,《报考指导》上该校文理科加上北大医学院的招生计划共计43人,但是今年该校实际招生预计将超过百人。

  实际上,并不是学校的招生计划减少,也不是北大临时增加了几十个招生名额,而是高校招生的模式已经不再只是统招这一条路。据了解,目前各大名校除了7月份的平行志愿录取以外,还有多种录取模式。包括保送生、自主招生、高中实名推荐生、领军计划、卓越计划等,这些招生模式大学具有很强的自主权,并且不列入统招计划内,均在高考之前进行,提前给予报考的考生资格,只要高考成绩达到一定的要求,即可以被录取。这些录取模式让很多尖子生提前跨进了名校的大门。

  清华仍是大赢家

  10年来6成头名报考清华港校渐受冷

  名校热衷于争夺高考头名,一方面是因为高考头名们知名度高,能带动该校在当年或次年的招生;其次是会拉高名校录取平均分。

  虽然今年北大在高分考生方面拔得头筹,但是清华大学对于安徽考生的整体吸引力依然强大。记者查询从2005年到2014年间的资料发现,最近十年里粗略统计,我省文理科高考头名中,报考清华大学的比例超过六成,2007年到2013年间表现尤其突出,几乎网罗了所有理科头名,甚至很多文科头名都报考了清华。

  2007年和2011年有两位头名考生报考了香港高校,但是从2012年开始,港校对安徽高分考生的吸引力大大减弱。对此,一些高中老师分析认为,一方面是现在考生的选择更加理性,面对文化差异他们报考时会思考更多。另一方面,内地名校对高分考生的关注度提高,自身宣传的意识也增强了,有利于考生了解内地高校,多数家长也偏于保守,造成港校报考热度降低。

责编:李新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