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高标杆找方向 破除自满加速跑

11.12.2014  10:07
 

          编者按:11月27日,合肥市国土资源局召开第四季度党组中心组(扩大)理论学习会,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国忠在会上作了总结发言。高国忠在发言中,对与会者发言的点评坦诚布公,既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掩不盖,直击要害;对国土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分析与判断,结合实际紧密,纲举目张,具有很强的借鉴、参考意义。现将高国忠《拉高标杆找方向  破除自满加速跑  ——在2014年第四季度党组中心组(扩大)理论学习会上的发言》(根据录音整理)予以转发,供学习借鉴。

 

 

 

      拉高标杆找方向  破除自满加速跑
  ——在2014年第四季度党组中心组(扩大)理论学习会上的发言
                      合肥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高国忠
                (2014年11月27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会,是要在简要总结过去一年工作的基础上,分析研判当前形势,明确未来工作重点,为合肥“大时代”的来临,做思想基础建设、思维意识铺垫。之前,我们都进行了自学。刚才,谢涛主任、志宏副局长、勤标副局长也作了领学。三大开发区分局和各县(市)局局长都做了发言,各有千秋,各有特点。既然是理论学习会,针对各位的发言,我说两点,也算是学习的一个内容。

  第一,关于发言时间。一般而言,10分钟的发言,最多6-7页纸,语速还要求快一点。如果是5分钟的发言,最多3页纸。所以,临时要求发言5分钟的时候,大家就要考虑精简。如果继续照稿子念,说明应变能力不行。定了规矩,就要执行。如果我行我素,定规矩有什么用?

  第二,关于发言内容。各位的发言材料,我都认真看了,有很多精彩的内容。

  ——孙涛同志的发言,铿锵有力,提出拔高标杆,在长江经济带先发地区“找坐标”,在合肥建设发展中“挑大梁”。作为区一级还提出把保护耕地资源放在首要位置,在保障大项目、好项目的同时,加大闲置和低效用地处置力度。很好!大项目一定要保证,但是闲置低效也要抓紧,要“两手抓、两手硬”。

  ——尹峻同志将合肥与宁杭甬进行了一番比较,提出了“开源、节流、提质、高效”具体措施。对他倡议的“加强学习、提高水平,内心充实、肚子有货,敢讲真话、敢做事情”,我非常赞同!我还注意到了有几个细节。

  比如:供后监管的问题。这确实是我们的缺项,大家都负责,大家都不负责,指望别人,推诿扯皮的现象非常严重。“无人管、无人问”、“国土部门单打独斗”都不完全对。现在是连国土部门“单打独斗”都做不到,问题很严重。郑敏副局长和监察支队要抓。监察支队要走出抓好“卫片”执法检查就万事大吉的误区。

  比如:落实“双向约束”制度的问题,培育市场主体的诚信意识和契约精神。这确实也是我们的缺项。平时,对违反合同的违约行为,我们只是去说,而不去惩罚、震慑,没有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比如:加强学习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多想一想事情要怎么办,而不是“照本宣科”。这一点,我更有体会,问题客观存在。有件事,经办人直接就否决了,处长不知道,分管副局长更不知道。这是坚决不能允许的,再次强调“基层没有否决权,遇事要报告”。

  ——钟斌同志提出的“报批要提前”的问题,其实我早就提出来了,但是落实得不够。到底是报件等项目,还是项目等报件?到底是报件等计划,还是计划等报件?这个问题,一直没搞清楚。我追问报件问题的时候,经常有地方说计划没有,不知道按多大规模做报件。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要明白“以时间换空间”的道理。宁可多做两个报件,也不能有了计划没报件,丧失机会。

  另外,钟斌同志刚才还说了“”和“”的问题。“” 的如征地补偿、土地整治;“”的如收发文件。机关就是办文、办会、办事。我们的办文系统信息化程度很低,查阅很困难,没有彻底解决。每次查个文件办到哪一步,电脑上查阅不到,只能打电话问。这说明办公系统有问题。其实这也不是小事。还有办会摆席卡,没有一个标准,政治处和办公室都不一致,统一规则就几句话的事情,沟通一下就解决,但是就是不行。

  时间关系,其余同志的发言,我就不一一点评了。各位回去重新整理一下,将一些错误的提法改掉,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再斟酌一下,提交给政治处,放到局域网,供大家学习参考。现在,我做个发言。我的发言比较务虚,与大家发言比较务实,算是个互补吧。

  一、要充分认识新形势背景下合肥面临的大时代

  9月12日,《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给出了合肥的最新定位,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国际化大都市”。这意味着合肥从“区域性”走向“全国性”,从“第二三方阵”走向“第一方阵”,从“国内”走向“国际”,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合肥的高度重视。据我所知,这是合肥唯一一次没有做工作、国家主动给政策的国家级文件,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合肥的重视。省政府也即将出台《安徽省贯彻〈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方案》。

  为了将《指导意见》贯彻落实到位,11月3日,市委召开中心组理论学习会,明确提出: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防骄破满,拉高标杆、跨越赶超,朝着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阔步迈进,不断开创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新局面。存荣书记和庆军市长作了重要讲话。两位领导的讲话,详细分析了当前安徽和合肥面临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刚才,大家都认真学习了,我不再多说。

  为了将市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精神贯彻到位,11月11日-14日,存荣书记亲自带领市党政代表团赴南京、杭州、宁波三市进行考察学习。在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如此严格的形势下,这样大规模的考察学习,凸显了其重要性。这次考察,不准外出,会见客商只能到酒店来见,不安排任何企业会见,专心致志学习。

  这次考察学习,所到之处的当地干部和群众,只要到过合肥的,对合肥都赞不绝口,没有人不说合肥变化快。不像过去,合肥在哪里,合肥有什么都不知道。

  考察学习过程中,从展示系统看,到很多企业参观时,现代化高新技术热浪扑面而来。他们的是大屏幕群,除了墙上刻的字,基本没有纸质图文。讲解员介绍时,他们拿着iPad,直接指挥,直接操作,直接演示,全是电子化、信息化。关键的是他们很多大屏幕是环保节能的LED,尤其是南京已经是激光显示屏。这种激光显示屏,连续使用很长时间,都不会发热,而且省电、清晰度高,显示了他们的高新技术达到何种程度。从市政建设看,他们的绿化带以高大乔木为主,基本成林了。我们基本上还是小灌木、小草皮。他们的广场设施非常齐全,人性化程度高,而且很干净、整洁。他们的新区建设节约集约、风格统一、色彩协调,天际线丰富多彩,城市形态赏心悦目。

  从这两点看,我们和他们差距还很大。所以,宁杭甬回来之后第一个工作日——11月17日下午,存荣书记就召开会议,要大家座谈讨论。市政府在王翔副市长的指导下,已经拿出了《关于聚焦重点领域加快创新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讨论稿),让我们提意见。周一下午参会的时候,我也带了发言稿,存荣书记给出了表扬,并明确要求我们在土地方面拿出突破性的支持政策。参与此次考察学习给我带来了压力和紧迫感。

  我形容南京、杭州、宁波之行是“头脑风暴,触及灵魂,更新思维,颠覆观念”。

  历史上,安徽与长三角经济差别不大。一段时期,因为区位与交通差异,让我们落下。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首都在南京。朱棣时期,明朝将首都迁到了京师(北京)。但是有些人不愿意离开南京,所以明朝有两京十三省,一个是南京,一个是京师。明朝时,安徽属南直隶,与浙江一起属于直浙总督节制。到清朝康熙年间,南直隶改为江南省,江南省又改为安徽省和江苏省。所以,在行政区划上,过去的安徽与江苏、浙江是一体化的,都在现在长三角范围内。经济上,徽商的崛起,让这一地区财政收入占到全国的60%,比例和贡献度都很高。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沿海地区不能建设时,我们跟沿海划在一起;改革开放时,我们又脱离沿海划到内地,建设机遇再次丧失。由此,合肥被沿海地区彻底落下。当然,这里面更重要的是交通的问题。现在国务院39号文解决了我们的区位和交通问题,世界进入互联互通时代,我们好像突然遭遇了和不等量级大个子在同一起跑线上赛跑的境地。我们需要向南京、杭州、宁波学习的地方很多。

  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缩小思维观念的差距。他们是全面开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围绕目标,想方设法“绕弯子”达到目的;我们是封闭守旧,你不管我,我不顾你,目标涣散,想方设法“规范化”不出事。比如:他们开发园区管理是“去行政化”,我们是“官本位”,他们管委会像企业一样实施园区的开发运营;他们在土地分类上,住宅以外的所有土地,只要能创造就业和税收,都归类为产业用地,都给予支持政策。我们就做不到,分的很仔细,甚至把酒店都按照商业来评估。

  还有文化差异的问题,宁杭甬特别是宁波,都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但是他们能放下历史包袱,轻装前进,富有创新的智慧、创业的勇气。合肥有徽商精神的传承,历史积淀很重,但是我们老是背着包袱,创新智慧不足、创业勇气不够。最突出的是,他们追求的是“精细化”,想的是“做一事、成一事、美一事”,有一股不到黄河心不死的钉子精神,凡事追求完美,踏踏实实走好了“最后一公里”。我们缺乏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细化”精神。其实,有些方面,他们想到的,我们都想到了;但是他们做到了,我们却只做到一半或者没做到底。比如,渣土车管理的问题。我们出去学到了将渣土车加盖子封闭的措施,政府政策出了、钱花了,但是盖子没人管关没关,结果尘土依旧飞扬。这就是“最后一公里”没走好。我们的供后监管问题也是这样,制度设计了,职责分清了,但就是懒得伸把手,形同虚设。道理大家都懂,讲得也头头是道,但是“最后一公里”没走到位。我经常问:可做了?给我的回答是:做了。我接着问:可做完了?给我的回答就是:不知道!

  除了思想观念和文化差异的问题,在具体实践层面,我们和宁杭甬也有很大差异。他们企业总部多,原生性企业多,原创性技术专利多,高新技术团队多。我们没有垄断性行业企业,原生性企业本来就少,像荣事达、美菱、芳草、飞歌、万燕等等,当年都是不得了的,现在跑的跑了、倒的倒了。为什么?就是我们给企业的生存环境出了问题。他们是在把一棵小草扶成一棵大树。我们是在把大树砍掉。这就是差距。难道这不是我们这些人干的吗?另外,我们在“招商”,他们在“招智”,他们现在是千人计划,三二一计划;我们在“拉框架”,他们在“长环境”,我们一搞几十个平方公里,一个县都要搞几十个平方公里,他们大宁波市搞一个南部商务区就搞一平方公里,干十年,我们县十平方公里都嫌少了,人家一个平方公里干了十年。我们在“做产品”,他们在“做标准”。我们在“做市场”,他们在“做平台”。

  我认为,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第二产业方面。他们已经具有国际眼光,我们还在争创国内一流。他们是产、学、研结合紧密,渠道通畅,以研发促进生产,以生产改进研发;我们是有加工没研发(无根),有技术没孵化(无门),有研发成果没有产业化(无场),放水养鱼措施跟不上。比如:均胜电子,82%产品外销,在企业壮大的同时,收购德国企业,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进行产品研发,为己所用;江丰电子,一个芯片材料生产企业,具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支撑,拥有材料表面处理技术等众多专利;大丰实业,是个文化企业,本以为是搞“吹拉弹唱”的,但他拥有500多项专利,拥有海外市场,占国内62%的舞台机械市场份额,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都是他们做的。还有海康威视,一个监控技术,做成了一个百亿企业,形成了一个产业。

  这三地企业的高新技术水平很高,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比如:到杭州高新区(滨江)物联网产业园时,他们演示的“数字城市”中,产业园有网络技术产业地图,大屏幕显示企业分布,点哪一个企业,就弹出来企业信息,能看到企业现场场景等所有信息。城市对水、电、气、排污、大气污染等,都是远程监控,一小时传一次数据,及时更新。我们的“数字合肥”差的很远。特别是他们的大气污染监测,分绿色、黄色、红色,红色的是重污染,能监测到具体的点。这才是“数字城市”,我们达不到这个高度。

  我经常讲,我们的党员干部要知道“大云平移”,即:大数据、云计算、平台、移动互联网。他们把“大云平移”发挥的淋漓尽致。另外,南京政务中心在播放“数字南京”宣传片时,我们坐在相当于电影院的二层,居高临下,屏幕巨大,音响震撼,整个数字城市管理方式,数字城市系统的数据采集和实时更新监控,演示得非常到位。当时,存荣书记问他们有多少人?他们回答说,也就30多人。这个人数,跟我们也差不多,可是在成果上,我们与他们的差距就比较大了。

  二是第三产业方面。他们的三次产业比重中,三产比重都在50%以上。比如南京,现代服务业常年以2位数增长,今年到目前为止产值占GDP总额的55.6%,比去年同比增加1.5个百分点。相反的,合肥的占比只有40%左右,二产比重比三产高了大概16个百分点,增速也达不到2位数,差距很大。说明我们的三产比二产要落后很多。如果三产的增速超过他们,比重能够追上他们甚至超过他们,我们的经济总量也将有大的飞跃。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思考解决土地的限制问题。

  这里举个例子,宁波南部商务区,1平方公里范围内,城投公司10年的“精细化”建设,地下空间由城投公司做好,地面设施和空中立面整齐、统一、协调。总投资200亿元,投资强度1333万元/亩,平均容积率6.4,总建筑面积330万平方米,建成近100座大楼。土地按楼面价出让,税收高,楼面价就低。每个大楼都有企业总部,税收都过亿元。整个商务区,入驻企业几千家,6万白领在园区工作,其投入、产出及带动效应都让我十分震惊。这个案例也说明,他们非常珍惜土地指标,如果是我们做,不搞个10平方公里能甘心吗?现在,我们推多层厂房都这么难,更何况6.4的容积率。

  总之,我认为,无论是国家大战略大政策的调整倾斜,还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以上这些情况,都在向我们表明,合肥新一轮的“大发展、大建设、大提升”的大时代已经到来。为了缩小差距,奋起直追,应对时代的挑战,我认为:全市应该大力推进第二产业转型,提高第三产业比重,“拉高标杆找方向,破除自满加速跑”。

  二、要认真分析大时代背景下合肥面临的大格局

  近年来,合肥始终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十一五”时期,全市GDP年均增长17.9%(高居全国省会城市榜首)。“十二五”以来,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保持2位数增长,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领跑“长三角”中心城市。合肥经济总量以每年1—4个百分点的速度不断缩小与宁、杭之间的差距(相当于南京、杭州的比重分别从2010年的54%、46%提高到2013年的58%、56%)。

  正因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持续提高,我们具备了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提升都市区国际化水平的基础和信心。前面我说过,《指导意见》是合肥唯一一次没有做工作、国家主动给政策的国家级文件。国家这么看好合肥、看重合肥、看高合肥,说明合肥发展的快、发展的好,说明历史选择了合肥,说明合肥已经到了厚积薄发的新时代。对合肥来讲,就是新的大时代的来临。

  《指导意见》对合肥战略定位有许多新提法、新表述,最重要的是“五个关键词”。第一,交通枢纽,明确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指导意见》中的提法是“铁路一级、枢纽一级、公路一级、航空三级”。第二,副中心,将合肥与南京、杭州并列为长三角城市群的副中心。第三,都市区,在国家文件中首次提出建设合肥都市区。第四,国际化,把提升国际化水平作为合肥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特别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双向连通。第五,开放高地,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内陆经济开放的新高地。

  对照以上战略新定位,审视发展的现实基础,我们有了和南京、杭州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大格局。比如:现在合肥南站已经开通、京福高铁明年6月17日通车,以合肥为中心的大“”字铁路框架正式形成。这在全国是很难得的。另外,铁路部门正在谋划南京到合肥要修建客运新线,陆上丝绸之路起点就有望从连云港变成上海,合肥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作用将无限放大,通往中欧的货运班列将不断加密,将为合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此外,合肥港的升级扩容,集装箱货运量增长不断加快,合肥通向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作用也正在继续提升。

  这就是合肥面临的大格局,虽然有了大格局,但是我们确实没有自满的大本钱。比如,从交通枢纽看,水陆空立体联动、多式联运体系还有待提升,与“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有较大距离;从都市区建设看,“1331”城市空间布局还未成型,城市功能格局、空间形态还不够完善,城市的辐射力、吸引力不强;从国际化水平看,国际化经济体系尚未建立,在国际性经贸文化交流、商务活动、国际性组织和机构数量,以及容纳国际人士生活的配套服务功能等方面,与国际化都市仍有巨大差距。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涉外医院,外国人在肥没地方看病,要到南京去;还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国际学校,外国孩子在肥没地上学,不愿意到合肥。

  总结来看:“大时代”需要“大格局”。这种大格局,虽然体现在地理位置、交通环境、自身实力、对外开放等载体和平台上,但是最关键的是要体现于当代合肥人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大格局”需要“大智慧”。我们有没有面对大时代、大格局的智慧和勇气,有没有胆量去接受大时代、适应大格局。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我们亦是如此。我认为,所谓“大智慧”,就是不能用过去的标准评价现在,不能用过去的想法限制现在。

  对于国土部门来讲,过去我们依托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建设机遇,在制度、机制、措施、技术四个方面取得了很多创新成果,建立了以市土地管理委员会集体决策为核心的顶层设计,以多规融合为核心的空间统筹,以双向约束为核心的政企联动,以阳光地产为核心的市场配置的土地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从国土资源部到省国土资源厅,从全国各地到省内各市,从上级领导到基层同志,都对我们赞誉有加。正因为总是接受赞扬和表彰,我们产生了沾沾自喜、夜郎自大的心态,出现了小进即满、干劲衰退的现象。

  现在面临“大时代”和“大格局”,我们怎么办?在我看来,就是“过去两年的标准不行,过去一年的标准不行,甚至过去半年、过去一个月的标准都不行”。现在要做的,就是“改变”,就是“突破”。所以,今天会议的主题是:研讨如何“拉高标杆找方向,破除自满加速跑”,为适应“大时代”和“大格局”,实现合肥“大发展、大建设、大提升”目标而奋斗!

  三、要准确把握大格局环境下合肥国土的大方向

  当前形势下,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省级层面,对合肥市的土地要素支持力度并没有加大,特别是对合肥市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的要求并未降低,安排给我们的用地计划份额与发展建设的需求相比严重不匹配,我们面临的保护耕地资源和保障发展建设的矛盾,将出现前所未有的尖锐局面。

  所以,我们的工作,就是要运用“大智慧”,实现“大突破”,努力寻找化解“大发展”和“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矛盾的办法和路径,顺应“大时代”,适应“大格局”,确定“大方向”,建立“大功业”。

  具体来讲,当前就是要做三项工作。

  (一)要切实加强学习。要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和成果,奉行“拿来主义”,只要他们实施以后有效果的,我们就要毫不犹豫的拿来。拿来的东西,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如果不符合我们的实际,一定要研究差距在哪里。是我们认识的差距,还是水平的差距。千万不要因为与实际相结合,反而把精华给去掉了。所以要悟深悟透,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我们要紧扣合肥大时代背景、大格局变化、新定位要求,做到“站位高、定位准、落地实”。我们要做到持之以恒,学一样是一样,学一件成一件,做到每天都有所悟,每天都有所获,每天都有小成,最终集小成而大成。我们要注意学习江浙人“政策精准、措施精确”,重点在“突破”上下功夫,要学习先进地区理解国家政策的思维方式,学习先进地区执行国家政策的灵活方法,彻底改变过去我们“为了执行而执行,心甘情愿去执行,不假思索去执行”的定式思维,为制定新的政策打好基础。

  (二)要开展战略研究。我们现在面临的时代和格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各项工作如果仍然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固守过去的传统做法,必将会出现“拖后腿”的现象。正所谓“谋定而后动”。我们现在急需要做的就是战略研究。要将国家对合肥新的战略定位研究深、研究透、研究广,要掌握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和层面的目标、要求,要分析现在国家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要求,并最终探究出一条符合合肥发展建设实际的新路径。这个新路径,既要有对过去创新经验的包容和传承,更要有高层次的“创新”和“突破”。进行战略研究时,要有打破现有“坛坛罐罐”的勇气,不要有局限蜷缩的思维;要有走出去、请进来的勇气,不要有固步自封的局限。

  (三)要进行政策储备。学习先进达到一定深度,战略研究达到一定水准,最关键的就是“为我所用”。我们要做的最紧急的大事,就是政策制定和储备。为促进二、三产业转型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为高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提供优惠政策,为全市重点领域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建设提供更好的用地服务,是市委交给我局的一项重大任务。出台《合肥市重点领域产业转型用地支持政策》(暂定名),是当前我局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合肥未来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大家要有清醒的认识。这件事,我们已经开了一次会,小范围听取了意见,成立了以我为首的研究和起草班子,进行了任务的分解和布置。有关征求意见的座谈会也已经召开,马上还要出去调研。前天,初稿已经拿出来了。希望大家以后要多多出谋划策,特别是各位分局长。

  另外,我们还要着手抓住《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实施的历史机遇,促使省政府开展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争取实现合肥“建设用地总规模适当增加、耕地保有量数量适当减少、基本农田保护率适度降低”的目标,为合肥新的发展建设提供空间;要在谋求建设用地总规模适当增加的同时,开展现行规划2181平方公里建设用地的布局和结构调整。要深化细化《合肥市加强土地管理进一步做好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意见》(合政〔2014〕31号)规定,在耕地保护、土地整治、节约集约用地、农村土地改革、遏制违法用地等业务工作方面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这里面要特别提醒大家一下,基本农田上图入库,其实是规划调整的重要途径。大家要认真对待,扎实细致的做好工作。

  总之,现在的合肥还正在发展期,基数还比较小,基础也不牢,但也是“船小好调头”,正适合大时代、大格局、大发展的需要。作为国土资源部门,我们要紧紧围绕“保护资源、节约集约、维护权益”总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厅党组的要求,在全系统开展“头脑风暴”,想方设法运用“大智慧”,积极营造“创新、创业、改革、突破”为主旨的新的国土文化氛围,打造适应新形势的干部队伍,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奋力作为,努力为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推动合肥都市区国际化做出新的贡献!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