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支撑让华北平原更绿更美

29.05.2015  10:57
   中国绿色时报5月28日报道(记者 李娜)  “首都平原百万亩造林科技支撑工程”项目日前通过专家组验收,项目组优化、创新了平原地区大规模造林新模式、新技术——
  京津冀生态圈地缘相接,唇齿相依。习近平总书记于去年初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未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包括生态环境共保可持续发展。北京市已于2012年启动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津冀两地紧随其后。2014年,天津市出台《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造林行动方案》,河北省也启动了“绿色河北攻坚工程”。
  要确保造林成效,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撑。为此,北京林业大学和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等单位启动了“首都平原百万亩造林科技支撑工程”项目。日前,这一项目通过了专家组验收。专家认为相关成果对京津冀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大规模城市森林建设具有较好的科技支撑作用。
  华北地区平原造林该种什么树?怎么种?带着疑问,《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日前采访了“首都平原百万亩造林科技支撑工程”项目相关负责人之一、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马履一。
   因地制宜选择造林树种
  植树造林首先要选定适宜的造林树种。
  “适宜在华北地区种植的造林树种有至少七八十种,不同造林地块要种什么树,要根据造林地块立地条件和其生态功能区划来决定。”马履一说,项目组的科研人员把北京平原造林地划分为废弃地、沙荒地、建筑腾退地、坑塘湿地、退耕地、四旁地共6种类型,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分为热岛效应调节功能区、空气净化功能区、雨洪调控功能区和游憩功能区。
  不同生态功能区定位和不同的造林地块立地条件对于造林树种的抗寒性、耐涝性、抗污染能力等特性有不同的需求。
  以空气净化功能区为例。针对目前北京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问题,项目组对常见造林树种的滞尘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科研人员研究发现,从植物实际滞尘量方面考虑,刺槐、紫穗槐和金银木分别在建筑腾退地、沙荒地和退耕地上有着较为突出的滞尘能力;在废弃砂坑立地条件下,西府海棠、银杏和元宝枫具有较好的滞尘能力;在坑塘湿地立地条件下,黄栌、楸树和栾树的滞尘能力更好。同时,针对雨洪调控功能区的需要,科研人员还筛选出了旱柳、紫穗槐、沙地柏等适宜平原造林且抗水涝能力很强的耐涝性植物品种。
  针对华北地区的气候特点,项目组对造林树种的抗旱性、抗寒性等进行了研究。马履一介绍,针叶树种总体表现出较强的抗旱能力,而阔叶和灌木类树种中的蒙古栎、白榆、沙枣、山杏、胡枝子等抗旱性也较强。科研人员还筛选出山杏、栾树、元宝枫、金焰绣线菊等具有很高抗寒性的植物种类,以及杨、旱柳、臭椿、白榆、刺槐等固碳能力较好的树种。
   优化造林技术提高成活率
  如此大规模的平原造林,用什么方法种树才能提高成活率?“平原地区城市森林建设要取得好成效,需要对现有造林新技术、新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集成应用。”马履一说。
  马履一以平原困难立地土壤改良和保墒应用技术为例介绍说,项目组以废弃砂石坑造林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保水剂和生态垫、园林废弃物腐熟物和生物有机肥造林试验研究,发现园林废弃物腐熟物及生物有机肥的综合使用对于土质贫瘠、保水保肥能力较差的立地类型造林效果显著,还能有效地降低补植成本,生态垫及保水剂的综合使用处理效果也很显著。
  科研人员发现,在土质贫瘠、保水保肥能力较差的立地,对油松及存在叶片防蒸腾、促进生根等需要的针叶树种厚环乳牛肝菌剂、树木蒸腾抑制剂和6号GGR植物生长调节剂的效果明显,对国槐及类似以截干裸根苗为修剪方式进行栽植的阔叶树种按一定比例施用树木营养液、生态液肥和叶面肥的效果良好。
  马履一告诉记者,项目组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和本项目研究成果进行技术集成,整理形成大规格苗木种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微地形改造技术、苗木促生保活技术、树木抗蒸腾抑制技术、主干促进型整形修剪技术、松土扩穴技术及林下植被管理新技术,并在百万亩造林工程中进行了技术示范。
   18套模式助力华北平原增绿
  针对不同立地条件总结出的多种步骤、要点详尽而明晰的造林模式,使平原大规模造林事半功倍。
  马履一带领项目组成员针对所有样地进行植被群落调查、林分景观美学评定、土壤理化性质测定等,并采用数学方法对所采集指标综合分析,筛选出包含立地条件、树种选择、林分结构、栽培技术等技术要素的阔叶纯林模式、针叶纯林模式、杜仲与银杏阔叶混交模式、圆柏与杜仲针阔混交模式、阔叶树种混交防风固沙模式等12套优化造林模式。
  以阔叶纯林模式为例,马履一说,这种模式适用于退耕地、建筑腾退地、沙荒地和砂石坑,配置树种包括刺槐、绦柳、千头椿、国槐和元宝枫。以这种模式栽种的树林树形优美、季相变化明显、景观效果好并兼顾蜜源植物,适宜在规划新城、住宅小区、村镇、景区及湿地周边地区营造。“所谓的纯林模式是指特定这一片林子是纯林。”马履一说,在实际造林过程中,可交叉着种植不同树种的片林,形成多树种块状配置的林海,也可与针叶林混交,营造近自然林分,也可孤植起到点缀作用。
  除了12套优化造林模式外,科研人员还考虑到森林建设的综合功能,根据空间使用、景观功能和生态效益等综合因素,特别筛选游憩型空间和景观生态型空间,在此基础上创新设计出带状游憩空间类型造林模式、片状半封闭草地型游憩型空间造林模式等6类适应于平原地区的新型造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