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府文件】关于印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方案的通知

08.03.2017  20:26

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创新型省份工作领导小组

关于印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方案的通知 

      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合肥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创新型省份工作领导小组       

2016年11月16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试点方案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8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的通知》(中办发〔2015〕48号)、《国务院关于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的批复》(国函〔2016〕111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分工等的通知》(皖政办〔2016〕35号)、《合肥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皖全创改〔2016〕2号)等文件,结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研院”)实际,制定本试点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国科学院“三个面向”、“四个率先”总体部署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全面创新合作协议》、安徽省科技创新“四会”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积极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安徽省“三重一创”体系建设,着力提升人才集聚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企业培育能力,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聚焦新兴产业培育,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在安徽转化落地,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体制机制。聚焦制约当前发展的管理体制、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集聚等突出问题,结合先研院的实际,形成有影响、可实现的重大举措,先行先试,打通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坚持人才为先,广聚创新资源。充分发挥省院市校四方资源优势,把人才作为创新第一要素,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和人才的聚集中心。

      ——坚持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依托中科院和中国科大等为主体的优质教育和研发资源,积极打通上游科研成果向产业技术转化的通道,实现人才、技术、资本三要素之间的良性互动,发挥先研院对安徽区域产业技术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坚持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结合区域和产业发展,立足海内外校友资源,加强与国内外领军企业的良性互动,努力构建开放合作新模式、新路径,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打造国际一流研究院。

      (三)主要目标

      依托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雄厚的基础前沿科研实力形成的创新成果,着力打造集技术转化、资本营运于一体的市场化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成为促进安徽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的“新引擎”和全国新型研发机构的“排头兵”。

      ——到2018年,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落地、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创新工资激励机制、完善创新绩效考核等方面取得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经验。初步建成电子技术、未来信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四大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积极开展与领军企业科技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50家,建立省部以上重点实验室应用技术工程中心10家,培育创新企业200家,累计培养汇聚创新创业人才3500人。

      ——到2020年,将先研院建成建设模式国际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管理制度现代化,创新创业与企业培育相结合,产学研用金紧密结合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

      ——到2030年,建设成为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高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基地。

      二、主要任务

      依托中国科大、中国科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成果,建设技术、产业与资本有机融合的新型研发机构,进一步完善和组织落实“服务管理市场化、技术开发契约化、成果转化资本化、人才引进多元化、人才培养定制化”运行模式,确立开放创新的企业化治理机制。

      (一)建成国内一流的产业共性技术平台

      瞄准世界产业创新发展趋势,聚焦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整合集聚中科院、中国科大创新资源,建设电子技术、未来信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4个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

      1﹒建设电子技术研发评测中心。围绕国内集成电路、光伏等新兴产业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对接中国科大微尺度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大物理学院、中国科大信息学院等上游资源,针对产业共性技术需求,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北京自动化所等国内著名科研机构,与英特尔、IBM、中国电子集团等世界著名企业,建设激光痕量探测实验室等应用技术工程中心和联合实验室,积极开展深度合作,不断地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同时,积极服务区域中小型技术开发企业,提供技术开发过程中急需的技术评测服务,建设技术评测服务网络,推动区域集成电路,光伏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2﹒建设未来信息技术研发评测中心。以量子通信京沪干线总控中心、量子卫星合肥总控中心等战略技术研发实验室为牵引,搭建未来网络城域试验网,建设量子计算与精密测量工程研究中心等应用工程技术中心,不断在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类脑计算等前沿技术领域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的研究开发,开展对下一代互联网和认知智能技术的共性技术开发、测试,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

      3﹒建设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研发评测中心。围绕先进材料,智能制造,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在粉末注射成型、农林废弃物化学转化等国际一流技术的基础上,与日本松下等国际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建设石墨烯储能应用工程中心、环保阻燃材料研发中心等国际一流的新材料应用技术开发中心,依托中国科大智能机器人相关技术,建设国际一流的服务机器人技术开发中心,开发一批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先进应用技术,建立评测中心,为企业及创业团队提供精准、可靠及被广泛认可的产品评价服务,样机、样件及精密工模具加工制造服务以及关键技术开发、经济评估、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4﹒建设生物医药研发评测中心。依托基因重组药物中试、细胞治疗技术、理化检定、药效和药理分析、基因检测等五大共性技术实验室,定位在基因重组药物、细胞治疗、基因检测等方面建设安徽省唯一的药性药理检测实验室和世界领先的自体活细胞组织工程实验室、蛋白质与多肽药物实验室等应用工程技术中心,结合国际医药市场发展方向和区域产业需求,与德国拜耳、瑞士罗氏等世界知名企业合作进行药物临床验证等工作,同时建设评测中心,面向医药企业开展药物有效性评价、安全性评价等临床前评价,以及药物中试工艺标准化技术开发等服务,提升安徽在国内细胞治疗、基因检测等生物医疗领域的先进优势地位,成为安徽省生物医药产业的共性技术“创新高地”。

      (二)建设国家级产业技术转移示范中心

      1﹒建设前沿技术转移转化平台。依托与国家级实验室、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应用工程技术中心,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一流的应用工程技术人才,不断地将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进行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推动相关行业、领域的科技进步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成为安徽省科研开发、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重要基地。

      2﹒建设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依托现有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承接中国科大、其他高校、科研院所乃至海内外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再通过与资本的对接,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通过先进技术与产业金融支撑平台、国际研发服务外包创新平台,开展与法国专利基金组织的合作,建设面向国内外的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将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与地方产业深入对接,以许可、转让及作价入股的方式开展运营工作,组建各高新技术领域专利池,为产业走出海内外保驾护航。

      (三)建设高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1﹒建设国家级人才培养与引进基地。以微电子学院,中国科大创客中心为基础,重点围绕区域发展和产业需求,开展各类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培训活动,依托与美国斯坦福大学,圣何塞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合作交流活动,充分利用中国科大北美校友会等校友组织,积极吸纳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多元化构建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技术带头人、技术骨干、青年英才五级人才队伍。

      2﹒培育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企业。依托中科院、中国科大现有的资源优势,建立基金+技术辅导+政策引领+人才培养的产业技术企业培育体系,培养电子信息、先进材料、智能制造、公共安全、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企业。

      3﹒建设先进技术创业中心。启动建设集创业辅导、交流培训、企业培育、创业融资、知识产权服务、上市辅导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培育量子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企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打造智能机器人等若干专业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实现与创新型中小微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各类创客群体的有机结合。

      三、改革举措

      1﹒建立自主决策的管理机制。成立理事会,决定先研院的章程、战略规划、院领导任免等重大事项。落实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在理事会批准的规章制度范围内,按照权责一致原则,主持先研院工作,享有充分决策和管理自主权。组建一支既有学术背景,又拥有市场及产业运作经验和管理经验的院领导管理团队,逐步形成自主决策、管投分离的市场化、企业化治理机制。

      2﹒建立企业化的选人用人制度。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的原则,从严择优选任人才。先研院院长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提名、副院长由院长提名,院领导统一由理事会进行任命。除院领导之外的其他人员,统一实行聘任制。逐步建立专业化、全职化的管理人员队伍,全职从事先研院工作,科研人员可采用全职、联合、兼职等多元化聘任方式。鼓励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以市场化方式来先研院进行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并获取相应薪酬收入,享受先研院优惠政策。

      3﹒建立市场化的创新绩效激励机制。赋予先研院更大的收入分配自主权,进一步突出业绩导向,建立与岗位职责目标相统一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内部管理与奖励制度,对所属人员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经理事会批准,先研院可参照周边企业标准自主制定市场化的薪酬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案。

      4﹒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机制。支持先研院通过引进、合作、自行建立成果转化链条等方式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将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完全下放给先研院。积极营造“诚实守信、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宽松氛围,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投资失败”尽职免责政策。以对外投资方式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已经履行勤勉尽责义务但仍发生投资亏损的,经审计确认后,不纳入单位对外投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范围。

      5﹒鼓励成立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基金。积极鼓励先研院与国科控股、安徽省投资集团等国有资本及社会资本主动对接,共同成立创业投资和天使投资基金,组建基金管理团队。通过基金管理团队的专业化运作,为项目的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等不同成长阶段提供全生命周期投融资和咨询服务,进一步保障成果的引进、研发、转化、推广等环节专业有效、规范有序。

      6﹒支持科技要素资源集聚。大力倡导先研院通过引进、合作等方式与国际国内一流科技人才和成果对接。鼓励先研院通过市场化方式激发引进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相关主管部门对于引进人才的落户、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协调帮助。支持先研院搭建平台,提供承载空间,有针对性地引进国际一流技术和成果,在技术和成果的落地转化方面畅通渠道,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自行决定合作事宜。

      7﹒创新国有资产管理方式。按照国有资产安全、合理配置、有效利用为原则,在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的情况下,最大限度盘活存量资产,为先研院更好运转提供要素支撑。

      8﹒创新知识产权管理方式。形成以知识产权培育、运营为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立知识产权线上线下交易平台,加快知识产权国际化合作步伐,组建专业化的知识产权专员队伍。一是鼓励和支持先研院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建设,为高校院所提供专业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使先研院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知识产权创造、聚集和运营基地。二是组建先研院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在量子通信等重点新兴产业领域,对重点专利进行培育、开发和推广,为后续股权投资创造条件。三是进行专利申请和国内外布局,建立专利联盟、专利池和技术标准联盟,推动专利集成运营。四是建设专利信息评议分析中心,为各类技术研发项目提供专利评议分析报告,避免重复研发,同时跟踪重点技术领域的国内外专利情况,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提供准确详实的信息服务。五是探索专利使用权出资机制,在不变更专利所有权的前提下,允许将先研院及其他科研机构的专利使用权在先研院孵化企业内作价入股。

      9﹒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落实《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完善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财税〔2016〕101号)文件精神,按规定向主管税务机关办理备案手续后,先研院以科技成果对外投资入股,在投资股份转让前暂缓缴纳企业所得税;先研院横向经费按照权责发生制确认收入;对符合条件的先研院进口科研用仪器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以建立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为核心,加快落实先研院市场化运行和自主、快速决策机制,推进先研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确保方案的实施效果。

      (二)明确分工,扎实推进

      加强与省、市相关部门的沟通对接,进行任务分解,明确工作任务和工作要点,形成层层有压力、人人抓落实的工作局面,确保各项改革任务顺利完成。

      (三)强化监督,狠抓落实

      改革试点是重大机遇,也是重大责任。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领导,履行职责,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可执行、可监督、可检查的工作进度汇报制度,认真组织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试出成果,探出经验。

      (四)容错纠错,尽职免责

      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风尚,鼓励大胆创新改革,建立容错纠错、尽职免责机制,对依照规定程序决策、实施改革创新,切实履行职责,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的,在各类考评考核中不作负面评价,不追究行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