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出海,再造一个“新海螺”

03.07.2015  12:31

    海螺集团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加快“走出去”步伐,充分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海外发展呈现勃勃生机———

  面对国内产能过剩、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强的形势,海螺集团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积极谋划“走出去”,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制定和实施东南亚一体化的投资发展规划,积极拓展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市场,再造一个“海外海螺”初显端倪。

  海螺实践表明,“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场,皖企大有可为;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安徽大有作为。

  把握机遇到国外找市场,选准目标拉长产业链——

  创造转型升级的新空间

  6月12日,在海螺集团国际会议中心的会议室,一场印尼市场投资研讨会正在进行,中铁四局、荃银高科、新长江投资集团等20多家企业向海螺“取经”——如何走出去开拓印尼这一“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市场。

  印尼是海螺集团“走出去”的第一个市场。据集团负责人介绍,目前海螺在印尼规划和实施6个投资项目,投资总额约30亿美元,全部项目建成后,水泥、熟料总产能将分别达到2500万吨和2000万吨,在印尼形成强大的市场影响力和战略控制力。其中,南加项目是中国水泥“走出去”的第一个实体项目,规划2条日产3500吨生产线、年产300吨水泥粉磨和3台18兆瓦的自备电站,2014年11月30日生产出首包水泥,水泥日销售量已从500吨提高到2000吨。

  为进入印尼市场,海螺派员深入印尼调研了两年,详细了解当地市场、资源、矿产、电力、劳动力等情况。在此基础上,统筹考虑印尼矿产、电力等资源分布情况,实施总体规划布局;坚持以市场为切入点,把发展新项目建在有竞争力和广阔销售市场的区域;建立“基地+粉磨站+中转库”的发展方式,抢占码头、石灰石和煤炭等战略资源;拓宽产业链,利用建设自备电站的条件实现对外售电,探索进入物流业和造船业,将水泥销售和大宗材料供应统一结合。实践表明,这一思路是正确的。

  “海螺集团积极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海外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成功的国际化经营经验,对加快我省企业走出去步伐、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有很好的借鉴作用。”省商务厅对外经贸合作处负责人说。

  海螺洞悉市场先机。 “十二五”之初,海螺就开始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东南亚一体化的投资发展规划,并积极拓展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市场。海螺集团副总经理何承发告诉记者,抢滩印尼、布局缅甸、挺进老挝柬埔寨、眺望俄罗斯……经过多年努力,海螺已完成境外投资约2.45亿美元,计划到2017年完成境外投资46.53亿美元,境外水泥和熟料产能达到3160万吨和4360万吨,再造一个“海外海螺”已初显端倪。

  “海螺的经验证明,在推进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中,安徽大有作为。皖企应当充分抓住这一难得机遇。”省国际经济合作商会副秘书长连瑞南表示,以海螺为代表的我省一些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准确把握机遇,依托国家的国际化战略平台,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不仅给企业带来投资机会和市场空间,实现转型升级,也有助于增强中国经济竞争力和影响力。

  好产品赢得好口碑,产能输出带动装备出口——

  打造国际化的“中国标准”

  走进芜湖海螺川崎装备制造公司的立磨研磨组装车间,正待组装的摇臂轴承部件一字排开,车床上火花四溅,工人们正在打磨关键零部件。 “这批设备是专门为正在建设的印尼生产线生产的。 ”车间负责人陈维说,通过在海外的投资项目和工程项目,立磨研磨设备已经出口到印尼、缅甸、巴基斯坦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在我们这个设备出来之前,国内基本用进口的,一套设备价格在1.2亿元左右,国产化后,只要3800万元,而且性能丝毫不差,在海外口碑非常好。 ”

  “我们紧跟集团走出去发展步伐,立足于装备制造,积极推动装备走出去进程。 ”海螺川崎装备制造公司中方负责人曹齐来告诉记者,得益海螺海外事业的发展,目前他们已向巴西、印尼、老挝、缅甸等国家和地区出口了预热器、铸件炉条、辊压机和水泥磨等设备及备件。 “从2012年开始到目前,海螺已在印尼、缅甸、老挝等国家带动窑、水泥磨、预热器、篦冷机、电收尘、堆取料机、原料立磨等水泥装备合作订单达19.95亿元。 ”

  “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领域存在发展短板,改善需求迫切,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装备制造走出去,不仅能提高中国制造形象,还有利于顶住当前经济下行的压力,实现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连瑞南表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日前出台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以发展中国家作为重点国别,重点推进水泥建材等12个产业走出去,在国际环境下开展竞争,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

  在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中输出过剩产能,绝不意味着输出落后产能。“当前,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交织杂陈,各国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对产品、技术、环保的要求日益严格,输出落后产能已不现实,加之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争夺也趋于激烈,若是输出落后产能必将被淘汰。”海螺建材设计院院长张长乐告诉记者。

  “新常态下,海螺要在投资建设水泥项目的同时,带动国内大型装备出口、设备成套、工程总包、产品和劳务输出等相关业务在海外的拓展,把企业打造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型国际化产业集团,不断扩大中国品牌的世界影响力。 ”何承发表示。

  “走出去”还要“走进去”,融入投资地扎根发展———

  塑造中国品牌的生命力

  “企业走出去伊始,进入陌生的国度,对当地资源、市场、社会、法律等均无深入了解,开展工作难度极大。在这方面,海螺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推广的路子。 ”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在海外发展过程中,异域文化的适应与融合关系到企业的落地生根与长治久安。海螺在实施国际化战略,输出技术、资本、装备的同时,严格遵守当地的法律法规,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融入其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与当地自然、人文和谐共处。

  “国内国外营商环境完全迥异,只有属地化,才有真正的生命力;只有国际化,才有真正的竞争力。 ”张长乐告诉记者,海螺借鉴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经验,输出自己的管理、培训技术和标准,在培养“当地通”的同时,也用当地人管当地的人、办当地的事。 “以印尼南加里曼丹项目来说,现在印尼与我方员工的比例为2∶1,未来我们将扩大当地员工的比例,慢慢地变成5∶1或者6∶1。 ”

  战略方向确定后,队伍是关键。目前,海螺派驻印尼的人员达176人,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他们长期驻外,舍小家、顾大家,为海螺海外事业发展努力打拼和全力奉献。印尼加里曼丹岛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一年当中9个月是雨季,施工难度较大,但南加海螺项目不到两年时间就建成投产了,而拉法基和豪西姆这些国际巨头公司建设类似项目用了6年到8年的时间。

  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社会责任是国际投资规则和标准中日益重要的内容,也是企业能否在国外立足的重大约束因素。 “企业必须承担社会责任,这在海外扎根发展尤为重要。海螺积极适应当地需求履行社会责任,赢得当地居民的拥护和支持。 ”何承发告诉记者,在缅甸,海螺邀请当地居民参加企业环评会议,消除了居民对投资项目是否会污染当地环境的疑虑,使项目建设得到了当地社会各界的接纳和支持。在印尼,海螺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开斋节、圣诞节等庆祝活动,并向教堂、周边社区民众赠送生活用品,拉近企业与当地政府、周边民众的距离,树立了中国企业的良好形象。

  “我非常支持海螺,海螺是个很好的企业,他们招收当地人在海螺工作,解决了印尼人的就业困难。我支持海螺在印尼发展,欢迎中国企业来印尼投资。 ”印尼TABA-LONG县县长如此说道。(记者 鲍亮亮)

  【短评】

  建设“一带一路”皖企大有可为

  我省作为中部省份如何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安徽企业如何抢抓机遇“走出去”,海螺集团的成功实践给出一个很好的答案。

  海螺经验表明,建设“一带一路”,皖企大有可为。企业到国外投资办厂,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国际竞争力。当前,产能过剩、要素成本上升等问题,正困扰着省内一些企业。把优势产能和技术输送到国外,进而带动资本输出和产品出口,就能为稳增长、调结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省经济互补性强,合作交流空间广阔,皖企只要把握好机遇,选准目标,科学规划,精心运作,就能借船出海闯出一片新天地。

  省委、省政府提出,构筑内陆开放新高地,努力打造新一轮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更多像海螺一样的企业,大胆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弘扬中国品牌,树立安徽形象,推动我省外向型经济跨上新台阶。

责编:孙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