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农产品网销,政府如何助力?

02.01.2015  18:28

  业内人士认为,为三农插上互联网“翅膀”,需要通过优化基础设施,培育“智慧农民”,建设网销农产品信任体系等措施,破除制约三农“触网”的“沟沟坎坎”,促进电商农业做大做强。

  优化基础设施

  早在2010年,山东省蒙阴县宗路果品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宗路就把蜜桃装进集装箱,卖到了迪拜;而今,他又把蜜桃销售“”到了网上。“网上销售农产品,必须有冷库等相关的物流、仓储设施,但近年来国家对用地指标控制严格,想建这些设施可能连审批关都过不了。 ”刘宗路说。

  山东省蓬莱市是红富士苹果产地之一。曾在蓬莱市潮水镇崖下村担任“第一书记”的刘培亮,任职期间带领当地农民利用网店销售,帮助果农增收致富。刘培亮希望,在“农民网商”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地区,有关部门开辟“网络绿色通道”,适当对农产品网购的运费予以补贴,并为电子商务企业仓库和运营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

  与传统农民不同,“触网”农民需要的资金量较大,仅靠自身积累难以满足需求。 “触网”农民主要的“资产”是生鲜农产品、网店、网络美誉度等,在现行政策下难以进行抵押贷款,需要有关部门创新金融制度,尽快实行“农民网商”投融资服务试点并将成功做法推广,从而为“触网”农民提供资金支持。

  培育“智慧农民

  “对一般企业或 ‘农民网商’来说,‘触网’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的。 ”浙江侬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新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仅用于美工、运营、客服以及营销策划等人才的开支,一个月就需要7万多元。

  章新光希望,有关部门能联合若干家企业,搭建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为“农民网商”提供市场化服务,以破解农民技能偏低、运营成本偏高的难题。

  而在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蜂农王朋看来,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更适合建在“农民网商”较为密集的“淘宝村”,需要政府部门引导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技术性人才充实到“农民网商”群体中,提高“农民网商”的专业性。同时,还应鼓励具有电子商务知识的返乡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等素质较高的群体成为“农民网商”,促进“农民网商”群体做大。

  建设信任体系

  多位“触网”农民向记者反映,建设网销农产品信任体系,就要建立网销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如果农产品出了质量安全问题,对电商企业来说是不能承受的。 ”安徽四方电子商务产业园董事长方谋庆希望有关部门指导建立网销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做好农作物种植、管理、保鲜、运输等各环节工作,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部市场司信息化推进处处长杨娜认为,需要加强对现有农产品标准的应用、管控,对生产、加工、流通全程质量标准予以把关,充分对“三品一标”获证产品等进行整合与利用,并加快农产品电商信用平台建设,实现网上交易行为可追溯、可确认。

  刘宗路、刘培亮等“触网”农民建议,建立“农民网商”诚信档案与红黑名单制度,对于网上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严格监管,严厉查处销售假冒伪劣行为。(据新华社)

(  来源:安徽日报农村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