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积极开展气象景观预报服务

30.06.2017  17:36

                                                                                                                                                                                              为识黄山真面目

      “今夜到明天白天,多云到阴天,可见云海,东南风 4 到 5 级,气温11至17摄氏度,5时05分日出,可见概率为 50%。”6 月 17 下午,来自阜阳的姚女士通过“黄山旅游气象”微博查看云海、日出日落等气象景观的预报信息。
      作为“天下第一奇山”,安徽黄山每年都要接待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个日益注重旅游品质的时代,游客也十分关注天气和气象景观。姚女士说:“之前也了解到周末的天气不是很给力,但是全家人难得有一致的出行时间。在游览过程中,我通过微博及时查看各景点的景观情况,及时调整线路,也算不虚此行。”
      安徽省气象局局长于波介绍,黄山风景区面积大,加之山高谷深、地形突变,晴天、降雨、云雾等天气会在一天之内频繁交替出现,形成各种令人叹为观止的气象景观,这正是黄山的独特魅力所在,但也给景观预报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提供优质气象景观预报服务,软硬件建设都必不可少。近年来,安徽省气象局与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在景区及周边地区建设了 10 个多要素自动气象站、17 部大气电场监测站、6 部闪电定位仪以及一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最近又新建成气象景观视频监测系统和紫外线监测仪,实现对气象景观和紫外线的实时自动监测并留存观测数据。同时,安徽省气象局以黄山为试点,逐步形成了机制健全、功能完备、管理规范、服务专业的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体系。
      “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体系的建成,让黄山风景区防灾减灾决策指挥更加科学,气象景观预报也让游客享受到更加周到的旅游公共服务。”黄山风景区管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黄山云海可以说是黄山最变幻莫测的气象景观,很多游客来黄山,都为一览云海景观。
      而在黄山气象管理处旅游气象台台长许剑勇和同事眼中,相对于常规天气预报,云海预报并无直接相关且可用的数值预报和指导产品,也无确定性的预报理论可以遵循。独特的地形地理条 件造就了奇特的黄山云海,因此只有通过长期的观测和预报经验,在实践中探寻规律,实现预报的可行性。
      “黄山云海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降雨天气后云顶下沉形成的云海,二是高湿气流因山地抬升形成的云海,三是晴天逆温,地面辐射雾形成的云海。”许剑勇认为,黄山云海成因有多种,有些易于预报,有些因地形造成局地特殊天气而难以把握;目前业务人员正对云海形成的特点开展更加精细化的探究,尝试预报云海区域和范围大小,以及不同季节最佳云海观赏点的预测。
      在旅游气象台工作日志上,许剑勇和同事收集记录了各类与云海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对云海成因以及云海与季节、天气的关系等进行了详细描述,并将十多年来拍摄到的不同天气状况、不同地点、不同形态的云海照片汇总起来,为黄山云海的测报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基于这些数据,黄山气象管理处成功地研发出黄山云海精细化预报系统。现在,黄山气象网站每三小时更新一次云海预报,游客们能够轻松地查询到两天以后黄山各处的云海可见概率。
      在黄山光明顶,以及其他人流汇集点如宾馆、索道、路口等地方,都设有室外 LED 显示屏,上面滚动显示第二天日出、云海和佛光的可见概率,详细指出当日的日落时间和次日的日出时间 。目前,通过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电话传真、网站、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发布云海、日出日落、佛 光、雾凇等气象景观预报信息,已成为黄山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体系的一部分。
      经过不懈努力,黄山旅游气象台还建立了日出日落预报模型、雾凇预报模型,并开展了佛光、雨凇、雪景等气象景观预报服务。下一步,气象业务人员还将借用大数据分析,进一步提高黄山景观预报的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并增加景观预报的种类。 (转自中国气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