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山水写我心-访画家朱道平

08.11.2017  11:47

        记者:山水画家对山水的表现其背后是人与山水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在今天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古人那种天人合一的哲学与美学境界,那种物我两忘的神迷已多被赏玩心态所取代,你觉得作为一名当代山水画家在创作心态上是不是也面临这样的困惑?
  朱道平:山水画家是一个大众化的概念,它有地域的、层次上的差异。我认为古代的山水画家主要有两种创作心态:一是文人心态,虽是坐在家里画画,而神游于山水之间,追求人与山水的交融;二是画家惊异于大自然的壮丽雄伟,想通过绘画记录下来。那个时代没有照相,你想让别人与你分享这种美景,只能通过绘画,像《千里江山图卷》一类就是。 
  从后一种意义来说,现代的山水画家更困难一些,介绍山水几乎完全用不着绘画了,有摄影、摄像,效果更好。因此当代的画家必须去表达摄影摄像所不能表达的东西,山是死的,人是活的,画家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关注于文化的、个人的、综合性的东西,要画适合自己才能、气质的东西,要把个人的气质与思想情感吻合起来,才能画出有味道的东西。
  我觉得人与山水的关系变没变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都在画自己心中的山水,融合也好赏玩也好都可以产生好的艺术。
  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山水画是古典的,我们的外界环境--从物质到文化都有了巨大的变化,但中国山水画的变化却并不那么明显,尤其是从意境上、从表达的手法上,不像油画,出现了许多颠覆性的变革。
  朱道平:这是一个很困惑人的问题,有人画得和古人一样,有的人画的完全是现代化的东西,像画城市、画城市人的活动,但这都不能从表面看。去表现古人的东西,感觉也可能是现代的,而现代的题材,可能并未脱出古人的限制。中国山水画从古到今,一步步向前发展,并未停滞。看看西方绘画也是这样,那种认为中国画几千年没有发展的论断过于武断了。中国画一直在变,人物、山水、花鸟都在变,但不是跳跃性的变化。 
  我的山水画也是这样,吸收了不少古人的东西,但思想内容、表现技法是和当代相吻合的。不一定非去画立交桥、汽车、城市才是表现现代,就像电影里的古装戏,思想内容完全是现代的。我觉得中国画的发展不会跳跃式前进,仅凭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借鉴是不够的,画家的探索是一件辛苦的事情,要一步步前进,于不经意间才可能有点收获。
  记者:您说的"不经意间"我很赞赏,艺术不是有意识的制作,不是可控制的,许多笔会之类在某种意义上就不能算是艺术创作,而是"制作","制作"出的也不是真正的艺术品。 
  朱道平:画家要综合自己多少年的综合修养,于偶然的触发下孕育出艺术作品,老想着这是本世纪最伟大的作品之类去办展览、搞创作,心态就太过浮躁。许多笔会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艺术活动。
  记者:请您谈谈自己的艺术追求与创作状态。
  朱道平:我从1980年左右进南京书画院,当专业画家有20多年了。刚开始我对传统绘画比较有兴趣,从黄宾虹、傅抱石、齐白石等画家那儿也吸取了一些东西。我比较注重写生,从大自然中吸收了不少营养。我对黄山最为熟悉,曾经七上黄山。但我总体上受江苏的地域影响较深,江苏的湖泊丘陵是我绘画的主要题材。我的绘画题材主要就是三类:最多的是江苏的江河湖泊、平原丘陵,再就是黄山周围的山水,最后是外出写生回来画的名胜风景。 
  我的绘画也是逐步从传统慢慢转到了对自己思想的表达,创作面貌有时淡雅有时深厚,比较注重点和线,也喜欢点和线及色彩的混合,追求一种苍苍茫茫、简单空灵的感觉。我的作品和传统有联系,也有一定的现代感,我注重从传统和写生中汲取营养,但有时想画得更精致入微一些,想包涵更多的思想感情,却深觉力不从心。
  记者:这是不是还取决于画家的修养,我采访过的许多画家都强调学养的重要性,强调人的综合修养,强调"画外"的功夫。
  朱道平:一个画家的气质、修养,包括艺术状态、健康状态正好在顶峰时,创作就会比较自由,无论缺少了哪一样都会使作品有欠缺,画家就是这几方面的综合体。我觉得画家的修养要好,但还要善于表达,表达不出来还是零。有人画了几十年还是一个画匠,有人仅仅画了几年,就能达到许多人一辈子也达不到的境界。艺术强调个人的艺术感受,这种感受往往很微妙,包括一个画家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很微妙的,没有既成的路可走,有时一个细微的闪光点就会改变你的道路,促使你投入新的探索。
  记者:在许多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这样的印象,即中国画家的艺术成熟期较晚,甚至在不少画家那儿都有了结论:多少岁适合画什么,多少岁可以出成果之类,你自己的体会是这样吗? 
  朱道平:人的智慧不是到老才有的,实际上还是青年人更优秀,画家的盛年也应该是在中青年,历史上也是这个样子。傅抱石、徐悲鸿、李可染等等都是这样。中国绘画特别是文人绘画,除了灵性的表达,在用笔的技能上,确实有随着年龄与智慧的增长而臻炉火纯青之境的,但并不多,就黄宾虹、齐白石那么几个。绝大多数画家70岁以后会越画越差。像黄宾虹那样的例子很少,黄宾虹到了70岁以后,用笔的感觉和力度有了很大的变化。他在中年时画得很拘谨,老年后一下子就变了,他的艺术生命保持得很长,一般人很难达到。 
  记者:在今天,市场是每个画家都难以回避的一个问题,现在书画市场的交易也很活跃,您觉得这对一个画家的状态有什么影响吗?
  朱道平:我觉得我们国家的书画市场还是很幼稚的,实际上画家和消费者的直接接触是不规范的,这只是一个初级市场,对画家的创作影响很大。画家还是希望艺术市场能够尽快成熟起来,能有优秀的代理人,使画家不致和市场离得太近。市场对画家有诱惑、有误导,有时也能促进创作,但艺术和市场有时是背道而驰的,好的艺术市场不一定就会承认,而市场承认的艺术价值并不一定高。市场往往认"",但一个人的作品是千差万别的,那种以平方尺来论价格的方法并不合理。至于有的画家采取流水作业,"画钞票",这也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画家要以画谋生,以技能赚钱,这在古代是很清廉的表现。而像中国这样由政府养画家,这在世界上并不多见。
  朱道平,1949年生于浙江黄岩,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南京书画院院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市美术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