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医改晒出"成绩单" 医药采购费用节省数十亿元

10.11.2016  08:33

  11月8日,安徽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全省公立医院改革工作情况的报告》。从这份《报告》来看,自2015年全面启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以来,安徽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效,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

  门急诊、住院次均费用双双降低

  安徽省卫计委的《报告》称,今年上半年,患者就医压力和费用有所减轻。数据显示,患者门急诊、住院次均费用增速分别下降2.1和3.4个百分点,次均药品费用同比降低2.1元、229.7元。医疗服务共同体40个县农民个人就医费用减少2.36亿元。同时,患者就医体验得到改善,公立医院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住院手术人次同比增速下降,大医院中小手术同比下降3.9%,疑难大手术占比上升至54.7%。“先住院后付费”试点县级全覆盖,三级医院全面开展预约诊疗和优质护理。

  此外,公立医院收支结构也趋向合理。公立医院总收入增长10.7%,同步回落5.1个百分点,医疗收入增长8.5%,进一步回落。药占比33.5%,百元医疗收入消耗卫生材料26.1元,均为全国4个综合试点省最低。人员支出占比33.9%,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医务人员收入略有提升。

  医药采购费用节省数十亿元

  从“成绩单”来看,仅今年1-7月,医改便为医药采购费用节省数十亿元。

  2015年4月1日,安徽省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在此基础上,今年10月20日,省属医院率先实行取消耗材加成政策,年底前全省所有市县级公立医院将全面推开。两项政策每年累计可节约费用近35亿元。不仅如此,药品、耗材的带量采购制度的实施,也有效压缩虚高价格,为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腾出了空间。今年1-7月,全省医疗机构中标价与国家药品零售指导价相比,节约费用46.3亿元。带量采购节约费用18.6亿元。开展高值医用耗材网上采购节约费用2.9亿元。15批次乙类大型设备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30%以上。

  “医共体”模式开创全国先河

  优质医疗资源短缺和分布不均,是“看病难”的根源之一。对此,安徽医改着重解决无序就医问题,推进分级诊疗,首创的“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模式”为全国医改提供了改革经验。

  安徽省充分利用公立医院资源优势,采取城市医联体、城乡医联体、专科专病医联体、县域医共体等形式,推动资源优化整合、合理流动、下沉基层,引导患者在基层首诊、康复治疗,力求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在县域内基本解决,大病、疑难病症等在城市大医院诊治。对此,我省建立全省医疗便民服务平台,覆盖16市113家公立医院,且47家医院开展了“专家门诊分时段预约诊疗”,预约精确到半小时。

  值得一提的是,安徽首创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模式。即通过采取纵向合作,横向互补,双向选择的办法,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卫生室建立医疗服务联合体,改革医保基金对医共体的支付方式,实行按人头总额预算包干,超支原则不补,结余全部留用。目前,全省40个试点县覆盖人口2891.5万,占新农合覆盖人数的56.3%。试点县县外住院病人同比下降;乡镇卫生院住院人次同比增长。其中,天长、太和等市县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0%以上。

  提高医疗质量、开展临床路径管理

  目前,全省共成立了28个临床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定期抽查各级医疗机构医疗质量。统一制定了171个单病种临床路径规范,并在全省所有公立医院全面推开。成立的县级公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中心,对75个县医院进行全面督查。

  据统计,上半年全省完成临床路径283万例次,占出院病人31.5%,同比增加567%。实施临床路径出院患者人均辅助用药费用下降58.19%,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2.69%,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下降3.14%。(陈旭记者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