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别人 快乐自己——专访校关工委委员郑明珍

16.12.2015  09:35
 

本网讯 (学生记者 沈劲松 袁梅)“热心”、“爱心”、“奉献”三个词送给刚刚获得全省“先进工作者”称号的郑明珍教授再合适不过。从我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到哲学系党总支书记、哲学教授,多年来她一直从事党务和思想政治、教学科研工作,直到退休。她尽自己所能,解他人之烦忧,为他人服务,寒来暑往,变的是职位和身边的学子,不变的是那颗真心。



校关工委委员 郑明珍

 

“受之有愧”的称号后是真诚的服务

 

回忆起申请全省“先进工作者”的称号时,她谦虚地说自己受之有愧。“实质上我做的工作不多,只是在关工委的支持下,尽力而为地做了一些工作,对于‘先进’二字的要求还是有些差距的。我们年纪也大了,不在乎这些,就是没有这个称号,我也会把该做的都做好。”她说。

关工委即“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青少年,妇女儿童,包括我校附属院的幼儿,研究生,乃至博士生,都是它关爱的对象。谈起在关工委的工作,她一直把“热情”两字挂在嘴边。“用热情去对待自己遇到的人和工作,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条件”,这是她的准则。

和很多老教授退休在家享清福不同,在郑明珍眼里,即使退休了,作为一名党员,她还能够为他人做一些事情。“党员是不会退休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精神永不退休”,作为教师,她的教书育人的信念也不会“退休”,正是因为这两点信念,她才能一直坚持下来。

关心就是关爱。郑明珍一直将关工委的工作与女知识分子联谊会(简称女知联)的工作有机统一在一起,就是希望能够双管齐下,为妇女、贫困大学生送去自己的爱心与关心。她在女知联工作时,常常会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包括三八妇女节请一些专家给女同学们做一些讲座,到省妇联争取一些资金,关爱贫困女大学生等等。“这几年我们女知联到省妇联争取到的资金大概资助了20多个同学,每个人2000元。虽然不多,但是也表示了我们的爱心,让她们知道我们关注着她们。”女知联和关工委不是慈善机构,力量有限,但郑明珍知道这些工作的能对她们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

 

“推销学生”的玩笑后是平凡的奉献

 

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的她,刚毕业时就接到了不少单位的邀请,但是她放弃了,选择在大学做一名兢兢业业的教师。她认为,如果自己专门从事行政工作,那曾经学过的专业知识就会被丢掉,所以她一直坚守在教学的一线。她从来没有后悔过当时的选择,尽管在安大也会从事一些行政工作,但是她从来没有离开自己的专业。“专业特长不能轻易丢掉,还是要有一技之长。”她表示。

在学校上课时,她一再强调,“我们课堂上是老师和同学,课下就是长辈和晚辈。”因为她的真诚,很多同学开始找她聊天,谈自己的烦恼,她也很耐心地给出自己的意见。在哲学系分管研究生工作时,她依旧将学生记在心里。他说,“他们家里花了很多精力送他们上大学,又考上了研究生,我们做老师的能帮一下就帮一下。”即使在外边朋友请吃一顿便饭,她也不忘推荐自己的学生,同行的老师经常打趣她,“郑老师,你又在推销学生啦!”

奉献精神就是要“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她这么想,也这么做了。即使现在已经不带课了,她还是跟自己教过的不少学生保持联系,也曾经在学生钻牛角尖的时候,开导他们,甚至带回自己家中聊天,只为了解决他们的困惑。

 

“看淡荣誉”的心态后是生活的积淀

 

对于现在的学生,郑明珍一直坚持着“看主流、看本质”的观点,她相信,尽管有少数同学在大学里虚度光阴,但是总体上下一代青年学生的素质还是很高的,“这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从总体上看,大多数还是愿意学习的,我觉得综合素质还是好的”。她以自己的公选课为例,她表示,很多学生在她的公选课上都会提前到教室,也会听课、记笔记,“我感觉他们都非常认真”。她坚持,不能用个别代替一般,更不能用非主流代替主流。

说到以前工作遇到的困难和压力,她竟有些尴尬地笑了笑,确实不记得什么了。时光匆匆,回忆起来,都是校内的点点滴滴,言语里也都是期望和感慨,不愉快的事随着忙碌早已烟消云散。也许正是这样,心态平和的她,依旧在学习,每周五她会参加老年大学的唱歌班,学习乐理知识,陶冶情操,和退休了的老姐妹、老同事互相交流。面对记者的采访,她并没有因为这个“先进工作者”的称号流露出太多的荣誉感,她一直对名利看得很淡。

对于还在校园里学习的同学,她提出三点寄语:一是扎扎实实学习,掌握扎实的知识和本领;二是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不能光做“书呆子”;三是自尊自爱自强,要有开阔的胸怀和眼界面对现实,面对现代社会。最后她希望各级领导和各部门同志继续关心支持我校关工委工作,共同为青少年成长营造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共同为青少年成长献计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