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池雅调:用“活”是最好的传承

01.04.2016  16:21

 

  徽剧表演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徽剧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它不仅孕育了国剧京剧,而且全国各地的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也都同它有着血缘关系。徽剧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是采取“博物馆式”的保护,还是将传统文化“活”用并用“活”,这是摆在传承者面前亟需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明代中期,余姚腔和弋阳腔先后由浙江和江西传入徽州府及池州府的青阳、石埭等地,徽池两地艺人在接受余姚腔的同时,吸收了弋阳腔的特点,在戏文雅深的剧本中增加大量解释性的字句,连唱带白,通俗易懂,并且发挥剧情,增强戏剧表现力。这种吸收弋阳腔特点而保持徽池语音声调所创造出来的新戏腔即“徽池调”,数十年间风靡各地,流布安徽、山东、山西、湖广、江西、四川、浙江、闽粤,比弋阳腔之流传有过之而无不及,徽池调因此赢得“天下南北时尚徽池雅调”之美称。

  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徽剧始终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它不仅孕育了国剧京剧,而且全国各地的几十个地方戏曲剧种也都同它有着血缘关系。说到徽剧,必要先说徽商。明清是徽商的鼎盛时期,他们的足迹遍及全国,徽商在商品经济的竞争中需要文化,在商品经营成功后,也需要文化来保持和发展已有的财富。为了使自己的经营广泛而又稳定,商人们要同社会的各阶层取得联系,而最常见的手段便是文化活动,徽剧正是这种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之一。伴随着徽商的足迹,徽剧艺术也传播到祖国的四面八方。

  沧海桑田,昔日辉煌已成过眼云烟,和许多传统剧种一样,徽剧如今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于失传的局面。全国政协委员、一级编剧侯露对此十分担忧。她分析,日趋被京剧同化合流是造成徽戏目前困难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目前能演出徽剧的正式团体只有“半个团”——徽京剧院,一半是京剧,一半是徽剧;二是传承人的培养问题,如在京徽剧院里,对于小学员的培训一半时间学京剧,一半时间学徽剧,可走到剧团、走进市场后,根据市场需要,他们可能就全部改唱京剧了。

  有了京剧,为什么还要保护与京剧同根同源、相类似的徽剧呢?对此,侯露委员表示,每种传统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这些代表了我们的一种文化的根,留住它们并传承下去,其实就是我们对于“根”的传承。就像徽剧,曾经名闻天下的“徽池雅调”,不是京剧就能代替得了的。就在去年,一些专业和民间团体在安徽大剧院演出了几场京剧和徽剧,看完演出后,不少观众感慨:只有将京剧和徽剧放在一起比较,才能对他们之间的差别有明确的认识,两个剧种特色不同、各有千秋,无法取代。

  侯露说,徽剧不仅是安徽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身为全国政协委员,有义务、有责任为保护、传承好这朵艺术奇葩大声疾呼。为此,她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提交了一份关于保护徽剧的提案,呼吁从国家层面上启动对徽剧的抢救、保护和扶持:整理,复原资料,用现代的手段把它记载下来,再推到国际上让人家看见,几百年前有这么一个剧种,它的曲谱、服装、剧本,包括剧本当中流露出来的人类文化信息,对今天都是非常重要的。今年两会,侯露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非遗传承保护的提案。她表示,徽剧是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为了更好地保护它,实在没有办法,最后只能采取“博物馆式”的保护了,一定要想办法把这一文化的“根脉”留下来,传下去,让后世更多的人了解到自己曾经拥有的文化。

  这几年,我省在保护、传承徽剧方面,“正在一件一件地做”。大概在两三年前,故宫博物院对一万余件徽班进宫演出的资料进行了整理,挑出了相对完好的300件资料进行影印。去年夏天,侯露和本省的不少艺术家们组成调研组走进故宫,从这300件影印本中,对徽班、徽剧有了更深的了解。侯露介绍,这是安徽艺术家首次看到这些珍贵的徽班文物,300件影印本只是冰山一角,“一定还有更大的惊喜等着我们。 ”据她介绍,未来徽剧研究者们还将与故宫保持紧密联系,希望早日通过这些资料,将更多徽班谜团解开。

  说起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侯露表示,将传统文化“活”用,就是一种最好的传承。比如,庐江县是三国时期周瑜的故乡,然而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不少人对于周瑜形象的认知并不那么正面,庐江县准备对周瑜故里进行非遗申报,为了更好地宣传周瑜的正面形象,县里出面邀请了一些戏剧大家排了一出徽剧《美周郎》,这种将传统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宣传的方式,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编:胡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