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安徽日报对滁州市和黄山市有关民族工作进行报道

23.10.2015  09:25

      9月底,因邀请省民委,安徽日报专派记者赴滁州市和黄山市进行采访。10月20日,《安徽日报》分别以《贴心服务促民族和谐》和《致富思乡亲 一心为百姓》为题报道了滁州市和黄山市的有关民族工作。全文如下:

贴心服务促民族和谐

高耸的回族特色门楼、开阔的民族广场、伊斯兰风格的凉亭、路灯……走进来安县施官镇贾龙民族村,浓郁的民族风情扑面而来。近年来,随着“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村寨”“全省百名民族团结进步之星”“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多项荣誉的获得,这个地处皖东的民族村声名远播省内外。

  据来安县民宗局负责人介绍,贾龙村面积3.5平方公里,总人口1769人,共有回族、藏族、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人口682人,是该县唯一的民族村。近两年来,当地扎实推进贾龙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实现了农业产业新发展,农民生活新提高,村容村貌新变化,民族团结进步迈上了新台阶。

  在各级党委和民委委员单位支持和帮助下,贾龙村结合自身村情,高标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从基础设施、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民居建设等方面入手,着力建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先后整合各类资金750万元,并增加县级民族发展资金,对特色村寨建设进行补充。目前,贾龙村民族广场、民族公园、为民服务中心等已建成投入使用;民居外立面改造、村庄绿化,以及水冲式公厕、污水处理厂等配套设施也已完成,居民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观。

  生活环境好了,群众的“钱袋子”也要鼓起来。 2013年,贾龙村引进滁州一家园林有限公司,沿着中心村外围流转3500亩土地,按照 “七园一府”规划布局打造绿泉园林示范区,努力走出一条以游补农、以游助农、以游促农的良性发展路子。目前,已经完成红园、香园、果园、彩园和植物园建设,乐园和农家乐食府正在提升细化。村民在获得土地租金的同时,还在家门口实现了“再就业”,去年该村人均纯收入13208元,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10%,苗木种植成为最大的增长点。

  在滁州市的少数民众当中,提到民族团结促进会,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地举起大拇指:“那就像我们的娘家。

  于2011年成立滁州市民族团结促进会,是该市第一个经批准成立的少数民族群众社会团体。促进会积极协调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对少数民族乡村及贫困人口的结对帮扶,致力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发展,协助政府加强对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教育、服务和管理,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架起了政府与各族群众沟通的桥梁。

  每年春节、开斋节等传统节日,促进会都会走访慰问当地少数民族困难群众、宗教人士及学生。同时还举办培训班、学习班近10期,学习宣传党的民族工作政策方针和法律法规,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少数民族群众遇到上学、就业等方面困难时,促进会总会在第一时间出面帮助协调解决。

  民族团结促进会副会长王义顺是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民族企业家,也是促进会的发起人之一,今年他刚刚当选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2007年10月,他创办的清真食品厂落户滁州,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已初具规模,产品除国内各大市场均有销售外,还远销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致富思源的他,在企业步入正轨后,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王义顺说:“作为民族企业,我们能有今天小小的发展,离不开党的民族政策,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我要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和各族人民。

  熟悉王义顺的人都知道,身为回民的他每年清明都要去按照汉族风俗,祭奠一个人。这个人姓张,和他非亲非故,是一个在他企业工作一年多的普通员工,却被王义顺当做自己的汉族兄弟。2012年3月的一天,王义顺发现他脸色不对,却不愿去医院检查,一再追问,才知道他家刚买过安居房,手里没钱。王义顺二话没说,带着钱,开着车,把他送到医院,经检查已是胰腺癌晚期。虽然王义顺积极帮助出钱治疗,3个月后,老张还是离开了人世。在他生病期间直到去世,王义顺一直像亲兄弟一样伴随左右,为他求医问药,端茶送水,关怀备至。老张过世后,每逢春节假日,王义顺都会到老张母亲家探望,尽一份孝心。这段回汉兄弟情,在当地被传为一段佳话。

  “近年来,随着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数量增多,城市民族工作也成为民委部门高度关注的重点。 ”滁州市民委负责人介绍,他们重点关注少数民族群众入口、入寺、入土的“三入”问题,为少数民族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从一个街头小店成长为全市知名品牌,多亏了各级民族部门大力扶持。 ”滁州穆老九清真牛羊肉馆的负责人说。这个原来只是南谯区乌衣镇一家小店,目前已在滁州市、来安县、凤阳县、明光市开设16家加盟店。此外,滁州市和各县市均设有民族饭店或清真餐馆,清真拉面等特色小吃更是遍布全市城乡,方便了穆斯林群众和其他群众的生活。

  滁州市民委支持宗教团体按照“三自”原则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建设,市穆斯林大厦建成投入使用。各县市区拿出一定财力翻新和修缮当地清真寺,确保本地和外来少数民族群众开展正常宗教生活。

  以社区民族工作为重点推进城市民族工作,全椒县江海社区、凤阳县楼西社区两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不断深化。市少数民族服务站也积极发挥作用,去年以来先后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6起,有力维护了当地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致富思乡亲 一心为百姓

      从贵州大山深处远嫁皖南山区小村,从年轻烂漫的布依族少女成长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劳动模范,23年来,黟县洪星乡红光村支部书记金玉琴,用自己的真情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民族和谐、共同发展的感人篇章。

  “亲身参加抗战观礼阅兵,让我感受到祖国的繁荣和强大,对各族人民共圆中国梦也更加充满信心。”9月3日,金玉琴受邀到北京观礼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虽然过去了一个多月,但她依旧难掩内心的激动,并把这份激情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23年前,金玉琴从贵州嫁到黟县红光村时,看到漫山遍野的树木和竹林,打小就天天与山林为伴的她,萌生了创办木制品加工厂的念头。初步摸清当地木竹原材资源、市场行情、产品结构、销售情况后,金玉琴自筹资金10万元,办起了全县第一家少数民族个私企业——金元木竹制品工艺厂。

  企业初创阶段,发展并不顺利,既有过订单匮乏的无奈,也有过货款被骗的经历,还遭遇过车祸死里逃生,但坚强的金玉琴都挺过来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民委委员单位的支持、帮扶下,这个当初那个人员不足10人、年产值不到10万元的家庭作坊式加工厂,如今经济效益逐年攀升,固定资产超过千万元,产品在苏浙沪及周边地区广受欢迎,并远销日本、澳大利亚。

  清贫的身世、创业的艰辛,使日子越过越好的金玉琴没有忘记办厂的初衷,“当时办厂,一方面是为了提高本乡木材的附加值,一方面想安置周边一些生活困难的村民,让他们有稳定的收入。 ”每年公司招工时,金玉琴都要公布一个特殊条件——优先招收家庭困难户、勤劳而致富无门者、少数民族和残疾村民。村里的苗族妇女余秀珍告诉记者,自己当初也是从贵州远嫁至此,因为人生地不熟,一直没有稳定工作。金玉琴主动登门,让她来自己的厂里上班。“如今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家里在县城还买了新房,日子一天好过一天。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11年,金玉琴全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她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使,依托村级林场等集体资产,通过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拓展土地流转等方式,开发高山生态多元养殖,养殖黄牛、山羊和土鸡,为贫困家庭和贫困妇女增加了就业机会,带动了周边群众共同致富。如今红光村已成为 “笋干加工专业村”“特色种植养殖专业村”,出现了一批特色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村干部就得一心一意为百姓。 ”这是金玉琴常说的一句话。夏天打雷下雨,她总是第一个跑向危房户家里,看看有没有漏雨的;冬天刮风下雪,她总是想着五保老人和困难群众,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村民生病出意外,她出车出钱出力帮忙解决困难;邻里之间有矛盾纠纷,她第一时间介入解决。村里有位80多岁的五保老人邱寿南,子女不在身边,金玉琴平日里对老人格外照顾,老人夸赞金玉琴“不是亲女儿,胜似亲闺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