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徽商积极为宁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作贡献
金秋时节,《安徽日报》记者聂扬飞跟随“民族团结宁夏行”全国媒体新闻采访团,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三营镇,探寻当地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中的“安徽元素”。9月7日《安徽日报》刊发记者聂扬飞的报道《 塞上江南“徽风”劲》,全文如下:
黛瓦、粉壁、马头墙,各种精美的砖木雕装饰……车辆刚驶入宁夏固原市三营镇,沿街两排建筑透出的浓郁徽派风格,立刻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为何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北小镇,却出现如此之多的徽派建筑? 8月27日下午,三营镇党委书记何尚军为记者解开了谜底。
据介绍,三营镇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也是远近闻名的“旱码头”,如今当地正依托交通便捷、集贸繁荣的优势,着力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商贸城镇。“徽商和徽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典型代表性,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何尚军表示。当地积极吸收徽文化元素,融合地方民族特色,目前已完成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特色商品门面房建设,兴建8座特色门牌楼和1座文化广场,大大提升了商业和文化吸引力,近年来,众多国内外企业商家前来,其中不乏安徽商人。
周毅辉,祖籍安徽绩溪,2003年前后来到宁夏发展。记者27日见到他时,他正在镇南边的宁南物流农贸商贸城里忙碌着。周毅辉说,这个项目已完成一期建设,将有效促进当地特色产品外销和外地商品输入,为繁荣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谈及未来规划,他表示:“虽然离家多年,但一直牵挂家乡发展,希望利用自己的物流网络,让皖南的茶叶、皖北的中药材等安徽特产更多地走进宁夏。 ”
“如今,在宁安徽籍企业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提升,这支徽商大军已成为宁夏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宁夏安徽商会会长宫志全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宁皖籍商人总数已经超过2万人,总投资200多亿元,帮助当地安置就业人员3万多人。
“随着开放程度的增加和民族团结政策的落实,包括安徽在内的五湖四海各族群众在这里和睦相处,互助共赢。 ”在三营镇孙家河村,村支书杨满福对此深有感触。
在当地日常生产生活中,回汉群众互帮、互助,记者听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动人故事。汉民王志福家地多人少,翻建拱棚时人手不足,回民邻居马成虎带领全家5口人主动上门,帮助搭建12座拱棚。同样,在王志福的技术指导和帮助下,马成虎种植的西红柿也获得了大丰收。两人高兴地说:“亲如一家的兄弟之情和民族之情,让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实现共同发展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