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军:扎根基层16年的消防“老兵”

06.11.2014  17:24

  近年来,全省消防部队立足于灭大火、抢大险、打恶仗,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积极推进执勤训练改革,大力加强攻坚力量建设,不断深化岗位大练兵,广大官兵树立了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念,磨炼了坚韧不拨的钢铁意志,形成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10月27日,全省公安消防部队实战化训练大比武胜利闭幕,合肥市天鹅湖消防中队陈崇民、特勤二中队徐海军,池州市香隅消防中队肖培武分获前3名并荣立三等功。他们是全省灭火救援一线的优秀代表,集中体现了当代消防人勤恳敬业、克难进取、敢打必胜的宝贵品质。11月9日消防宣传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这群可爱的消防战士,近距离感受他们的感人事迹和英雄壮举。
  黝黑的脸庞,消瘦的身材,目光中透出坚毅和冷静,浑身上下散发出浓浓的军人气息。
  经历一场场生与死的考验,接受了一次次淬火成金的磨砺,今年35岁的徐海军,入伍16年来,参加各种救援3000余起,先后于2006年、2010年获公安部消防局“训练标兵”称号,2004年荣立全省消防大比武个人二等功,2003年至2014年6次荣立三等功,2014年被省消防总队评为“优秀带兵人”。
  “抱火哥”一心想救人
  “手心被烫起了大大的水泡,罐体随时可能爆炸,但当时根本没有想这么多,只想救人。
  时间回溯到1999年的10月,长丰县庄墓镇的一场大火让刚刚入伍的徐海军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火警。当时,滚滚浓烟笼罩了该镇一户老人家的厨房,火苗从炉灶上迅速上窜,很快就烧到屋顶,一旁的液化气罐口火势更加凶猛。徐海军不顾个人安危,一手拎起已经烧得发烫的气罐,一手爬上梯子,翻过院墙,将气罐转移到墙外空旷地带。整个过程持续了1分多钟。徐海军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抱火哥”。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徐海军作为我省百名勇士之一,参加汶川地震救援。到达灾区后,大地满目疮痍,气氛异常压抑,来不及悲伤,徐海军和战友们冒着不断余震的危险,立刻投入战斗,哪怕有一丝的生命迹象,他们都毫不放弃,不分昼夜地展开营救。渴了就喝点水,累了就吃点饼干,徐海军一干就是3天3夜,后来实在困得受不了,就睡躺在地上,而余震经常将他掀翻好几次。凭借着超强的毅力,徐海军和他的战友们在救援的黄金时间里,先后救出5条鲜活的生命。
  身负重伤苦练绝技
  徐海军在灭火救援中展现出的高超技能,源于他平时的刻苦训练。
  初从军时,身材瘦弱的他由于身体协调性差,训练成绩总落在别人后面,没有人认为他是块搞业务的料。但他却没有放弃,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与汗水:别人跑3千米,他就跑5千米;别人做50个俯卧撑,他就做一百个;脚崴了就贴上膏药,腰痛了就用热毛巾敷一敷。无数次摔打,无数次撞击,磨炼了他钢铁般的意志,练就了一身本领。
  2011年9月,全国消防铁军大比武在天津举行。徐海军被抽调作为安徽总队代表参加集训,当时已经31岁的徐海军,年龄上和身体上均不占优势,但他没有退缩,毅然出击。在“400米疏散救人操”训练中,他的左膝被16公斤的水袋头重重砸伤,痛得让他常常蹲下就起不来,但他强忍着疼痛,坚持训练5个多月。
  在“400米快速初战控火操”中,水袋故障,袋扣崩到徐海军的鼻子上,致其当场昏厥,入院治疗10天,痛得他吃不下饭,喝不下水,本来只有125斤的体重更是瘦到仅有115斤。然而,出院后,徐海军毅然投入了更加刻苦的训练中。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全国各总队选派的消防精英中,脱颖而出,夺得好名次。
  怕就怕对家人的愧疚
  训练固然艰苦,救援固然惊险。但徐海军称,再苦再累他都不怕,怕就怕,闲下来的那份孤独,和对家人的愧疚。
  徐海军的父亲今年已经75岁,母亲65岁,大哥远在广西生意,自己在警营一待就是16年,留下两位老人在江西丰城老家孤苦伶仃。每每想到这里,他总是一阵酸楚。而最让他感到愧疚的是,去年9月,参加完全省消防铁军比武集训,他才请假回家带着被摔致偏瘫的父亲看病治疗。然而,到了家乡火车站,他和父亲通了10多分钟的电话,父亲竟说不清自己的位置。此前,父亲可在交通系统工作多年。见面后,他和父亲面面相觑,眼睛中噙满了泪花。
  5年前,他和妻子结婚后,小两口就像牛郎织女,一个在合肥,一个在老家,一年都见不到几面,两人至今没要孩子。妻子只好千里迢迢地从老家赶来看徐海军,但依然聚少离多,有时妻子本想好好和丈夫说上一番,徐海军却又累得呼呼大睡,更别提陪她逛街、游玩。妻子常常抱怨不已,徐海军总是这样安慰:“我是一名消防战士,我多一份坚守,群众的安全就多一分保障啊!

欢迎关注“安徽公安网”客户端 、微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