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震将军曾两次来宿州祭扫牺牲战友 当年遭日寇突袭

07.09.2015  08:39

盛圩烈士陵园中的烈士纪念碑由张震将军亲笔题写。(图片由盛志席提供)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张震将军去世了,我们一家都感到很悲痛。他很热情,真是一个好人。我跟他的秘书联系了,这两天可能去北京吊唁。”63岁的盛志席,是宿州市埇桥区芦岭镇盛圩烈士陵园管理员。张震在抗战时期曾遭日寇包围,是盛志席的母亲帮助其脱险。后来,张震曾两次到宿州,也曾多次邀请盛志席一家前往北京做客。

遭日寇突袭,村妇帮他脱险

2003年11月,89岁高龄的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在他的回忆录中满怀深情地写道:“多年来,我始终忘不了宿县东南的这个小村庄。”他所说的这个村庄,就是今天宿州市埇桥区芦岭镇丁桥村的盛圩子。

时间倒回到74年前。据《党史纵览》记载,1941年11月17日,时任新四军四师参谋长的张震在小秦家(今固镇县仲兴乡耿武村小秦家自然庄)召开一次党政军联席会议。第二天晚上会议结束,宿东游击支队长姚运良考虑到在小秦家住久了易遭敌人袭击,建议最好马上移动一下。

散会后,张震在游击支队警卫连的护送下,沿沱河堤岸急行军至盛圩子(今属宿州市埇桥区芦岭镇丁桥村)。由于天黑路不熟走错了方向,先后两次叫门请向导带路,引起沿途各村的狗狂叫,导致本来只有10公里的路程,却走了4个小时。半夜12时进入盛圩子后,喊门找房子又足足费了半小时,直到19日凌晨1时,才全部宿营休息。大家由于日夜操劳,很快就入睡了。

盛圩子距门东李车站日军宿营地只有5公里,附近各村狗的狂叫声,以及盛圩子农家越来越多的灯光被日军所察觉。19日拂晓,日军分3路乘车向盛圩子袭来。姚运良探明敌情后,急忙跑到张震窗前,大声喊道:“104快走,敌人来了!”

104是张震的代号,张震开始还以为是开玩笑,没有答应。姚运良看着日军一个个跳下汽车,急得跺着脚喊道:“敌人到门口啦!快走呀!”张震这才发觉情况不妙,立即边指令姚运良组织部队掩护机关突围,边翻身起床拿起枪,叫参谋张文秀带上皮包和望远镜,同警卫员一起冲出门外。刚出门,只见几个日军端着枪,大声喊叫着冲了过来,相距只有几步之遥。

“张震将军当时住在我家,家有围墙,门口被日寇围了,没有路走。”盛志席说,这时候他的母亲孔秀英站了出来。孔秀英示意张震弯下腰,沿着墙脚,拐进房子西侧一条向北的小巷,冲出巷口进入一条旱沟。他们以沟中茂密的芦苇为掩护,再向北直达沱河岸边。这时,张震与前来接应的游击支队通信班会合,后过桥穿越沱河,转移到安全地带。“过程很惊险,我母亲生前跟我说过很多次。”盛志席说。

两次到宿州,祭扫牺牲战友

“为了掩护张震将军撤离,这次战斗27人牺牲,其中18个人就安葬在盛圩子,形成了18座烈士墓。”盛志席说。

张震将军在回忆录中说忘不了宿县东南的这个小村庄,事实上他不但没忘记,还于1981年和1999年两次到访,看望牺牲烈士。

1981年八一建军节前夕,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张震到宿县地区检查指导工作。一到宿城,他顾不上休息,就在中共宿县地委副书记郑英保等人的陪同下,驱车直奔盛圩子,祭扫在反“扫荡”中英勇牺牲的战友。

“当时连续几天下雨,加上18座烈士墓地势低洼,周围都是积水。张震将军看着都哭了,他说‘现在我们都享福了,烈士们还躺在水里。’”盛志席说,张震将军庄严肃立在烈士墓前,向烈士们致哀,久久不愿离去。

事后,中共芦岭镇党委和镇政府,在上级党委和民政部门的指导帮助下,遵照张震的建议,积极谋划,多方筹集资金,整修了烈士墓地,1985年又扩建成占地1.5万平方米的盛圩烈士陵园。高大的纪念碑耸立园中,上面有张震亲笔题写的“盛圩战斗烈士纪念碑”。

“1999年,张震将军又来了一次。”盛志席说。这一年,85岁的张震从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岗位上离休,他仍然一直思念着宿东抗日根据地的父老乡亲,也十分惦记在盛圩子反“扫荡”中牺牲的战友,他不顾战友和家人的劝阻,执意在有生之年再到宿东看看。

这年5月15日,张震在夫人马龄松和次子张连阳的陪同下,带领身边工作人员又一次来到宿州。在盛圩烈士陵园,张震将军望着耸立的纪念碑,数着一座座坟墓,追忆往事,感慨万千。为表示对战友的怀念和敬意,他和家人临时凑了4000元钱,请当地政府帮助在烈士墓前各立一块石碑,写上烈士的名字,不知姓名的,就刻上“无名烈士碑”。

不久,芦岭镇政府为纪念张震盛圩之行,特意在烈士墓前立碑一块,上书:“ 公元一九九九年五月十五日,原国家军委副主席张震同志携夫人及子女亲临盛圩烈士陵园,拜谒烈士陵墓,并捐款4000元整。刻碑铭记,以谢其意。”

没忘记恩人,多次邀请做客

盛志席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记者,张震将军1981年去盛圩子时,还曾专门到他家探望。

“那次张震将军跟我母亲见面了,过了40年,双方都不认识了。”盛志席说,“ 我母亲还不知道来的人是谁,张震将军还特地问了我母亲当初救人的经过,毕竟是亲身经历,肯定忘不了,说得没有一点差错。”

盛志席说,自从修建了烈士陵园,母亲孔秀英就主动成为陵园的义务管理员。“1995年之后,母亲年纪大了,看护陵园的事情就由我接班了。”盛志席说,“2005年,我母亲去世,让我们感动的是,张震将军还安排秘书发来唁电。说起来已经过去10年,真的让人感慨得不得了。”

事实上,在这之前,张震将军也不曾忘记当初的救命恩人,几次邀请孔秀英一家到北京做客。

“我印象中去了好多次,第一次是1992年,张震将军写信邀请,我们去了北京。他那时候在国防大学,因为太忙,安排了秘书邓天生带我们玩。”盛志席说,“ 第二次是1999年,

我们去了他的办公室,也去了他家。他人非常热情,平易近人,一点架子都没有。”盛志席说,后来全家人还受邀去过北京,但是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间了。

“可惜张震将军已经去世了,再也见不到了。前两天我跟张震将军的秘书联系了,打算去北京吊唁,那边人很多,我可能这两天去,即便不去也要发个唁电,以示哀悼!”盛志席说。

王昊本报记者徐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