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劲夫遗愿在家乡建“行知书屋”

19.08.2015  09:59

  台湾版本的《合肥县志》和金庸亲送的金庸著作,这些珍贵的书籍昨天回到了肥东。8月17日,张劲夫同志的亲属依照张劲夫的遗愿,为家乡肥东县捐赠了他工作时的部分物品和3000多册图书,用以建立一个“行知书屋”。记者从肥东县了解到,肥东县文广新局会尽快在张劲夫老家肥东县包公镇大张村建立一个“行知书屋”,让家乡的父老乡亲能读上张劲夫同志曾经读过的书。

   张劲夫在肥东度过美好童年

  7月31日,张劲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101岁。张劲夫是合肥市肥东县人,曾参加过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敌后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国务院、国家部委任职,还担任过安徽省委第一书记和安徽省省长,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创校元老之一。张劲夫原名张世德,于1914年6月出生于肥东县包公镇大张村,在兄弟五人中排行老二。因为家中有十几口人,经济压力大,所以张劲夫的父亲常年在外经商,留在肥东的张劲夫与祖母感情尤为深厚。张劲夫的祖母待人和善、见多识广,对张劲夫的成长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张劲夫的童年记忆非常美好,后来张劲夫多次写文章怀念祖母和家乡的事物。

   家人委托合肥驻京联络处完成其遗愿

  张劲夫要在家乡肥东县建立“行知书屋”,并捐赠自己生前的3000多册图书的遗愿是其夫人胡晓风转达给合肥市驻京联络处的负责同志的。胡晓风希望合肥市驻京联络处的同志帮助完成张劲夫的遗愿。

  据合肥市驻京联络处和肥东县文物管理所的多名工作人员介绍,去年合肥市驻京联络处、肥东县委主要领导同志以及张劲夫家乡包公镇的工作人员曾到北京去看望过张劲夫,那时,张劲夫已经病重,其夫人胡晓风就将张劲夫的遗愿告诉了当时去看望他的家乡人民。

  今年7月31日,张劲夫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火化后的第二天,张劲夫的夫人胡晓风就与合肥市驻京联络处取得了联系,希望他们能够帮助张劲夫完成遗愿。据肥东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彭余江介绍说,接到张劲夫夫人胡晓风的电话后,合肥市驻京联络处立即与肥东县委主要领导同志取得了联系。

  8月12日下午,肥东县委主要领导同志等多位家乡人民赶到北京。8月13日,张劲夫的家人向家乡人民捐赠了张劲夫生前在中南海工作时使用的六个书柜、四把椅子、一张围棋桌和3000多册图书。8月14日,两辆依维柯汽车从北京出发,将这些物品顺利运送到肥东县。

  肥东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彭余江介绍说,肥东县、包公镇等家乡人民以前曾多次到北京看望张劲夫,每一次张劲夫都十分关心家乡肥东的发展和群众的生活,“他的家人曾跟我们这些看望过他的人说,他对家乡和家乡人民感情十分深厚,所以他的遗愿也是在家乡建立‘行知书屋’,造福家乡人民。”

   台湾版本《合肥县志》回肥东

  据合肥市驻京联络处副调研员吕庆江介绍,这次张劲夫亲属捐赠的遗物包括和他生前使用的一些办公物品和3000多册图书杂志。这些物品包括一套《毛泽东选集》、一张围棋桌、四把靠背椅子和六个书柜。这六个书柜都是张劲夫在1985年之后在中央工作时使用的,具有很高的纪念价值。

  这次捐赠的重点是3000多册的图书杂志,这都是张劲夫生前收藏的,其中很多资料都非常珍贵,不乏孤本和善本。在这些书籍中,有张劲夫最爱看的《鲁迅全集》,还有一套台湾版本的《合肥县志》,这是杨振宁送给张劲夫的,扉页上还有杨振宁写的赠言。杨振宁也是合肥人,所以在赠言中直接用“家兄”来称呼张劲夫,十分亲昵。不仅如此,杨振宁还特意把县志中描写自己家乡的那一页做了标记,在旁边标注“这就是我的家乡”。杨振宁赠送的这套《合肥县志》是残本,十分珍贵,现在的《合肥县志》就是在这套台湾版本和安徽省图书馆版的基础上编订而成。

  除了这套《合肥县志》,藏书中还有一套金庸著作也显得尤为抢眼。据介绍,这是金庸本人亲自送给张劲夫的。

  据介绍,这些藏书中有文学作品,也有一些党史手稿,很多书籍中还有张劲夫的亲笔批注,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将在家乡建一座“行知书院”

  “根据张老的遗愿,他想要在老家建一座‘行知书屋’,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免费看书。”肥东县文广新局局长梁建文介绍,张劲夫在去世之前就跟家人说过在老家建设“行知书屋”的事情,张劲夫逝世后,肥东县相关部门便主动为张劲夫完成遗愿。

  梁建文说:“因为张老从前就读于教育学家陶行知创办的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深受陶行知教育方针的影响,所以想反馈乡邻。”张劲夫希望在老家建一个“行知书院”,让普通的农民也能享受到文化的滋养。

  因为张劲夫捐赠的图书杂志数量多,领域广,所以还要经过工作人员的分类整理。其中部分具有馆藏价值的珍贵资料,将会在肥东县博物馆新馆建好之后被馆内收藏。而另一部分书籍,相关人员会加紧寻找同版本的书籍,届时,位于肥东县包公镇大张村的张劲夫家族老宅将会变身“行知书院”,这些同版本的书籍会进入“行知书院”,供群众自由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