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报:展望2015“接力转型”引领新常态

26.01.2015  19:30

当前,我省经济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十二五”规划收官之年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本报记者 郑莉

  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处于较快增长区间,全年生产总值有望跨上2万亿元台阶,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活力持续激发,民生保障水平提升……回首2014年,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我省交出了一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展望2015年,一方面,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结构调整阵痛显现,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另一方面,全球经济继续温和复苏,国内稳增长力度加大,发展环境总体趋好。新常态下,我省经济将呈现怎样的新图景? “随着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以及创新驱动能力的强化,我省经济仍能在今后一段时间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省经济信息中心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2014-2015年安徽省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认为,2015年我省经济仍有望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农业总体保持稳定,工业提质增效步伐加快,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经济增长有望更加稳健

  “我们已在粮食主产区完成产业布局,建立起跨越南北的属地研发、制造、分销和服务体系。 ”日前,位于芜湖市三山区的中联重机相关负责人表示。

  新常态下,过去拼产量、拼规模、拼价格的传统制造模式难以为继,企业求新求变,加快向拓展全产业链转变。这一变化,昭示着经济运行态势和未来发展潜力。

  “就安徽来说,发展的外部环境和条件在发生深刻变化,但处于大有可为的黄金发展期没有改变。 ”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对2015年的经济形势这样判断。

  这种判断来自对外部环境的把握。“2015年全球经济继续回升,但疲弱态势难有改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宏观调控力求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平衡。 ”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副处长阮华彪解释,财政、货币、投资和外贸等相关宏观政策有望保持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些都将给我省推进全面改革和调结构提供更大空间。

  分析报告认为,从安徽自身看,发展动力和优势仍然明显,发展韧性不断增强,发展空间很大。 “综合考虑2015年我省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结合当前全省经济运行态势判断,今年全省经济仍将保持相对较快增长。 ”报告称,展望2015年,预判一产总体保持稳定,工业提质增效步伐将加快,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

  “从2011年以来,全省一产年均增长4.3%,发展形势总体平稳。随着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投入力度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壮大、规模化经营推进等,2015年农业生产有望保持稳定性。”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经济师王莉莉认为。

  去年以来,我省转型发展成效明显,分析报告认为2015年我省将延续这一势头,“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六大工业主导产业仍将保持较快发展,工业提质增效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但过剩产能行业将持续出清,煤炭、钢铁、平板玻璃等增长压力仍很大。

  报告认为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省服务业发展滞后,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营改增等利好政策深入推进,加上居民收入提高、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改革红利释放等因素,2015年服务业有望较快发展。 ”王莉莉说。

  投资将稳中趋缓,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外贸潜力和空间较大,期待“三驾马车”更加协调

  2014年12月28日,商合杭铁路芜湖长江公铁大桥破土动工;12月30日,淮北至萧县北客车联络线项目开工建设……一个个大手笔的重点项目在江淮沃土上 “生根发芽”,给全省稳定经济增长注入不竭动力。

  去年以来,扩大有效投入成为稳增长的主抓手,前11个月,全省亿元以上重点项目提前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基础设施、技改和服务业等重点领域投资增长迅速。 2015年投资这驾马车将如何表现? “投资将稳中趋缓。 ”分析报告预判。

  “一方面,‘十二五’收官之年政府有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围绕铁路、城市基础设施等统筹推进一批重大项目,基建投资有望保持较快增长。 ”阮华彪分析,另一方面,不利因素也客观存在。全省投资增速逐年回落,随着人口红利趋于消失,储蓄率下降,投资呈趋势性放缓态势。再加上产能过剩、房地产市场调整等因素,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动力不足,基建投资快速增长难以对冲这两者回落。

  “消费”马车从去年以来跑得很“”,全省新兴消费业态和消费热点不断升温。 “我省正进入消费率逐步上升阶段,网购消费、社区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快速发展,信用消费比重增大。总体来看,2015年全省消费市场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分析报告称。

  随着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我省开放新格局逐渐形成,大通关、大平台、大环境进一步优化,2015年对外贸易的潜力和空间较大。 “一方面,全省进出口企业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外贸进出口实力增强,另一方面,大宗商品价格走低,有助于降低进口企业经营成本,人民币适度贬值有利于刺激出口需求。 ”王莉莉说。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活力,改革红利释放有望加速

  在合肥经开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谯霄鹏和几名同学合伙创办的产品设计企业做得有声有色。去年以来,各种创业优惠政策出台,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注册资本从“实缴制”改为“认缴制”,取消最低注册资本限制……这使得全民创业热情高涨。去年3月到10月,全省共新登记注册企业8.5万户,增长69.7%,月均新登记企业超过1万户。

  “随着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我省对经济减速应有更加客观的认识,政策导向应在确保就业稳定的前提下,适度淡化经济增长,留出空间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为安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 ”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处长谢枫认为。

  经济下行压力大、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微观主体活力不够等突出问题,有赖于在投资、消费、民营经济、自主创新、扩大开放等领域,推出一批改革措施,使改革新红利转化为发展新动能。基于此,分析报告建议,我省稳步开展和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新型城镇化的国家级改革试点,学习上海自贸区改革经验,推动我省相关领域制度创新,加快土地制度和国企改革,进一步盘活各类发展要素资源,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活力。

  同时,报告还建议,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加快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自由化,积极引入技术、人才等高端生产要素。围绕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全方位融入长三角区域发展,进一步扩大深化合作领域和空间;加强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市场共建、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的合作,继续提升和强化安徽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地位。近日,江淮汽车扬州新基地工作人员在皮卡帅铃 T6生产线上工作。(1月8日头版+9版经济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