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办学结硕果 联合培养谱新篇
合肥学院 与 中科院过程所 联合培养 硕士 研究生
2015年10月28日,我校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共同签订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启动我校与高水平院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工作,积极发挥高水平研究机构对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辐射作用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
我校与中科院过程所联合培养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论文由双方教师共同指导,中科院过程所利用自身优势资源,在专业指导、实验室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对我校提供支持。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在合肥学院完成理论课程的学习,时间为一年;第二阶段,研究生项目学习、学位论文创作在中科院过程所进行。双方共同负责对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管理,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后,由合肥学院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书。第一批合作培养的刘文昭、窦卫军同学于2016年7月奔赴过程所分别师从于曹宏斌研究员和万印华研究员团队。
作为第一批联合培养的学生之一,刘文昭同学用“恍然如梦”来形容这段经历,当初听说有和中科院过程所联培的名额,他怀揣着激动与忐忑的心情选择了曹宏斌研究员作为校外导师,激动是因为可以去国内顶尖的平台——中国科学院去做实验,去研究;忐忑的是他们是第一批联合培养的学生,并不知道未来将面临什么。
回忆在所里最令刘文昭震撼的是,当他早上八点赶到实验室时早有师兄师姐在做实验,当他晚上十点半离去时实验室的灯光依然亮着,一天工作16小时者不在少数。他曾与一位师兄闲聊,问他这样的生活不累吗,他笑笑说累也成了不累,习惯就好。或许每个人深造的目的都不相同,有人仅为文凭,有人为能解决困扰科学界的难题。刘文昭感叹“纵然痛苦或欢愉,也都披甲前行;纵然艰苦跋涉,也不愿可惜了这荏苒的时光”。
初到过程所,曹宏斌和宁朋歌研究员便安排刘文昭到河南义马气化厂进行中试实验,为期近四个月。也就是在那里刘文昭真正领会了怎么去做一个实验,怎么去做一个工程,也看到了环境工程专业真正的用武之地。这也为他后期的研究生课题选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段联合培养过程中,刘文昭同学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结合项目学习内容,以《煤化工废水中二元酚回收方法研究进展》为题撰写文章,已投《The Chinese Journal of Process Engineering》期刊,另一篇英文文章《The separation of dihydric phenol in coal-chemical wastewater》已完成初稿,专利《一种快速分离煤化工废水中二元酚的方法》正在修改中。
而窦卫军同学说,他到过程所的第一天,万印华研究员团队的沈飞副研究员邀请他在所里散步,期间向他介绍过程所的历史、所里的自然环境以及关心他来到北京的生活情况。接下来的日子,窦卫军在导师们的指导下便马不停蹄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一边读文献,一边隔三差五的找老师讨论,整个课题组里充满浓厚的学习氛围,定期举行Journal Club和组会讨论等学习研讨活动。在Journal Club时,老师和同学们根据最近看的文献,将新颖的观点和启发与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组会中,每一位同学都要准备20-30分钟的发言,将一个月来的实验数据向老师汇报,老师给予点评和建议,并安排下一个月的学习任务。平时,窦卫军有什么问题随时向老师们提问。他回忆,记得有一次,晚上八点左右,他对于文献理解不透彻便向沈飞老师提问,沈老师耐心讲解,并深入浅出地介绍文献里的内容,时间悄然流逝,不知不觉已是夜里十一点钟了。他感叹,很幸运有机会借助中科院的资源不断充实自己、开阔眼界。很感谢过程所万印华老师、沈飞老师以及课题组里的其他老师和师兄师姐给予他的帮助,同时也忘不了校内导师刘俊生教授一直对他的关心和指导……
刘文昭的校内导师化工系主任董强教授对学生在过程所取得的成绩感到欣慰,并表示今年仍然将2016级研究生送到过程所联合培养。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继续探索联合培养工作,将合肥学院与其他高校、研究所、实践基地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组合,不断提升我校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