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建言理清养老模式 让居家养老服务更专业

20.01.2017  12:40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2017年“两会”期间,关于养老产业,多位代表、委员发出自己的声音。

养老服务平台需提升专业化供给

据调查,安徽老年人居家养老意愿很高,在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情况下,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居家养老能够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意愿和习惯,成为老年人欢迎的养老方式。

省人大代表、 合肥 市庐阳区亳州路街道办事处主任顾琴芬表示,她们利用社区用房这个平台,打造了一个老年人活动功能室。在这里老人既可开展一些如手工编织、数字油画等娱乐活动,还可以免费进行血压测量等简单的康复体检。“这就是一个社区养老中心的雏形,目前,四个社区约有300名老人参与进来。”此外,社区还打造了助餐养老工程,解决老人中午用餐的问题。

“社区养老目前遇到的关键难题就是场地,有了场地就能办事。”对此,顾琴芬建议新建的住宅区能配套建设社区养老场地,老旧小区则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或者置换来实现社区养老场地的配置。“老人从家到社区养老中心就一个字‘快’;如果政府以无偿提供土地的方式支持社区养老中心建设,老人在这里享受的服务就会物美价廉。”顾琴芬还表示,社区养老未来不能“单打独斗”,要实现连锁化经营,也不能要“包治百病”,要搭平台,弄清需求,让专业的服务商提供服务。

“居家养老”很热门,省政协委员、中国科技大学研究员、博导程晓舫认为,目前,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存在难题。“主要原因是养老服务行业受到其他相关行业的挤压,难以生存,更难以成长。而与‘居家养老’直接相关的家政服务行业,其收入仅为其他行业的1/2到2/3,这样的收入水准难以留住从业人员,且从业人员普遍不够专业。”程晓舫说。

在程晓舫看来,打破“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瓶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组建具备行业资源的整合能力、养老服务项目的创造能力、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的社会组织,选择有支付能力和潜力的的社区进行实践探索。二是借鉴将养老服务等相关行业整合到一起来提升收入的做法,把这种整合应用于社区,建议把物业管理、家政服务和社区医疗保健等整合到一起,并建议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经费中抽出一定比例,在实践探索期内对“居家养老”从业人员收入补足至合理水平。

要打破医养“两张皮”的困境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传统的家庭照料功能逐渐削弱,残障老年人、慢性病老年人、易发病老年人的养老,对医疗康复护理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养老机构难以提供专业化医疗、养护服务,医院又无法对大病恢复期、后期康复、慢性病康养等提供 生活 护理。

因此,市场呼唤加强融合发展的医养结合模式。“医养结合就是将相互促进的医疗和养老放在一起,这样既可对养老有帮助,对医疗也有好处。”省人大代表、安徽海豚健康管理公司董事长何思忠表示,“新建的医院在规划时应该把养老也结合进去;同时政府应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医养结合的疾病养护。”

“在我看来,医保政策瓶颈已成为大多数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发展壮大的障碍。由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处于医院和普通养老院之间的模糊地带,未被纳入医疗机构范畴。按照国家相关政策,老人在医院住院产生的费用可以报销,而在‘医养结合’养老机构接受的护理、康复、医疗等服务无法享受医保报销政策。因此,医疗保险要顾及到这块。”何思忠说。

在政府层面,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加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建设,并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家庭、城乡社区和养老机构,对医养结合发展大有裨益。

然而现实中,如何让医疗资源渗透到养老机构、基层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呢?在省政协委员卢家忠看来,需要放宽医生的就业地点,进行多点执业。“大型医院、资历丰富的医生可以开设自己的工作室,一方面可以向别的养老机构输出医疗资源,提供专家坐诊、急诊、住院服务,为基层的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也可通过养老信息平台进行在线远程咨询和医疗服务。”

“此外,还可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培养基层的医疗队伍,这不仅有利于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基层的医疗水平,让分级诊疗更好地落实。”卢家忠说。(记者王佳檀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