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安徽两会:委员建言献策开放发展 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20.01.2017  12:41

“打造开放新高地,着力形成双向互动、内外联动的全面开放格局。”——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内陆开放有闯进”,是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工作时,对安徽开放发展的评价。当前,“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实施,为我省更好发挥区位优势、人力资源优势、科教优势和改革创新优势,打造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提供了广阔前景。安徽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开放发展行动计划?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我省民主党派围绕服务开放发展,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积极建言献策。

在本次政协会议上,民建安徽省委提出了《加快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建议》,分析了安徽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建议中提到,安徽在地域上属于中部省份,中部地区发展战略定位,使得我省产业发展定位与长三角相隔离,地区利益主体之间协调难度大,加上合作平台缺少,城市间合作动力不够。

当前,面对经济下行压力,长三角发达地区担心产业“空心化”,强调制造业回归,放缓本地产业对外转移速度,产业转移与地方利益的矛盾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主要阻碍因素。在新兴产业发展上,苏浙沪率先转型,占领制高点,对后进入者产生挤出效应,加剧后发地区的“先天不足”。

民建安徽省委建议,尽快适应长三角成员角色定位,树立一体化发展全局观,用战略性眼光谋划产业定位,寻找安徽经济发展的下一个新动力与着力点。在新的区域定位中,构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和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多层次专业化分工格局。

借力长三角平台,积极接轨沪苏浙,利用长三角发达地区技术“溢出效应”,走技术模仿加技术创新的中间路线,培育新兴产业的后发优势,增强以技术为核心的制造加工能力。从新旧经济的要素整合、产业链整合中寻找机会,寻求与长三角产业的有效对接,跟进产业扶持政策。借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之题,推进 合肥 都市圈与皖江城市带聚合发展,推进大中小城市融入城市群生产、消费和服务三大网络建设,促进城市间产业集聚间的分工网络化,形成分工细致的产业群和分布合理的产业链。

加快经济一体化合作机制共建,共同制定产业一体化发展行动纲要,深入研究推动区域合作的动力,探索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合作平台、共享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以地方优势产业发展的考核取代GDP总量考评机制。加快与长三角地区的体制等高对接,打造制度创新的实验区。

民盟安徽省委提出,要在促进我省开放发展中,充分发挥皖江黄金水道的作用。针对目前皖江岸线存在的沿江水污染严重,沿岸港口重复建设,产业集聚程度较低等问题,民盟安徽省委建议尽快制定皖江城市群短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助推皖江城市群集聚发展,打造我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皖江城市群区域内合作需打破行政区划上的束缚,按照全局一盘棋进行统筹考虑。

作为长江流域重要的沿江港口群之一,我省的沿江港口尚未实现有效联动发展,应把握国家大力实施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契机,加快沿江港口的一体化改革,促进长江岸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民盟安徽省委建议,组建省沿江港口发展委员会,主管全省沿江港口发展改革工作;成立沿江港口投资运营集团,构建统一的资产营运管理平台,拓宽港口企业的投融资渠道,不断提升港口企业服务水平,加强市场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