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堂】建规学院皖南实习札记之二:时光剪影
徽州风情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今人眼中的锦绣山水,不过是站在古画外,痴看画中人。在过去,这儿是名副其实的穷山恶水,所以才有无数徽州行商拼了命走出这片大山,走进外面的世界。他们逐渐有了一个名号,徽商。徽商们深爱着故土,在他们发达之后,又回到这山水之中,盖房,修路,搭桥……渐渐的,徽州成了我们现在眼中的徽州。
何谓徽风?灰墙黑瓦马头墙,青山绿水百姓家。徽州正如一位经岁月沉淀的佳人,严妆佳,淡妆亦佳,粗服乱头,不掩其天香国色。很多人爱那现代化下纸醉金迷的美丽,而我更爱古徽州她那饱经沧桑的面容。
“前世不修今世修,苏杭不生生徽州”,徽州永远是徽州人心头的挚爱。“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永远是我们梦中的那一片净土,站在那儿,一站就站出了一个经典,一个永恒。
皖南乡韵
皖南好,风景旧曾谙。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来过皖南,但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梦。那一个梦始于陶潜“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舒啸;流传于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低吟:流传于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的浅唱;流传于每一个国人的心。那就是田园乡村式的梦。皖南的乡村,完美契合了中国人的梦境。琴棋书画诗酒花亦可,柴米油盐酱醋茶亦可。皖南,梦中的皖南,梦里的乡村,梦一般的乡韵。
风景如画
风景如画,画里乡村。这里的乡村,让我们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做移步换景。在任何一个地方驻足,放眼望去,都能看见一幅画。走一步,换一个角度,还是那片地方,却有了新的意境。徜徉在古徽州,恰如徜徉在一幅徐徐打开的画卷,你我此时,皆是画中人。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清风徐来,水光山色,人与风景,两相和。
精工木雕
往大里看,一山一水可入诗;往小处着眼,一雕一刻也可入画。正如台阶问石佛为何同出于石,你受千人奉,我遭万人踩?石佛回道你被一刀切,我受千刀万剐。承受的多,自然得到的也更多。徽州人千百年来承受着穷山恶水,早已练得心灵手巧。徽州的木雕,承受着“千刀万剐”,自然也出落得秀外慧中。徽州人从来不屑于在木雕上施以朱红粉黛,原色足矣。木雕的美,一方面来自于人,雕刻匠心独运;一方面来自天,纹理鬼斧神工。
别样情调
徽州就像是躲在帘后的俏佳人。你以为你把她看透了,她稍稍打开帘子,你又能看到新的情调。19世纪德国的琉璃展示着古欧洲的风情,转角的路灯散发着异域的魅力,店内的墙上挂着来往行人的笔迹,沙发也时不时提醒你这别样的情调。徽州虽老,但绝不固步自封。从古至今,她就没有少过别样的情调。原不属于徽州,却与这片土地完美地融在了一起。你会心生惊奇,但绝不会诧异。因为徽州的包容性,一切的一切,都在悄无声息中化为了一体,在岁月中,流转不息。
阳光少年
青春不会老去。在青春的道路里,从来都是一路阳光,风景正好。欢笑,打闹,歌声从没有散去;嬉戏,雀跃,舞姿从不会停息。在阳光下,也许我只敢偷偷地坐在你身旁悄悄地看你,但就是这份景,也足够美丽。
我们不会散去。多少年后,我们回想起这里,河水静静流淌,燕子在水面盘旋,河边柳丝又抽出新芽,一片片草地枯萎又站起,我始终不曾忘了,阳光,照耀,着你。(作者:林娇美 孙其;审稿:斯方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