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老人13年绘出合肥版《清明上河图》

17.03.2015  15:51

  张国瑞老人正在展示他的画作《合肥旧貌图》,逍遥津等老合肥标志性建筑都跃然纸上。

  生活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合肥的人们,还有多少人知晓民国年间老合肥的面目呢?3月16日,合肥画家张国瑞致电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他要展示其用了3年时间创作的合肥旧貌图,为后人存留一份详实的民俗资料。而这幅被业内人士称为“合肥版《清明上河图》”的画卷,则再现了老合肥的繁华盛景。

  10年考证逾3年创作绘出老合肥旧貌

  张国瑞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合肥人,他自幼嗜爱丹青,是安徽省文史研究馆特邀画家。上世纪60年代初,曾追随著名书画家童雪鸿钻研花鸟画技艺,长期潜心丹青创作,颇有建树。1998年,他创作的《彭德怀在庐山》全国巡展后被彭德怀纪念馆收藏。

  随着时代的变迁,合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让张国瑞激动不已,同时他也颇为惆怅,因为他觉得老合肥风貌民情在市民的意识中日趋淡薄。因此,他决心创作一幅以民国年间合肥城貌风情为背景的庐州风俗图。此后,他便积极前往省、市图书馆和市城建档案馆查阅资料,更对七十岁以上的“老合肥”进行采访,多方搜集、考证昔日庐州风貌。

  经过十年考证、准备后,张国瑞又花了3年时间,先后三易其稿,终于制成一幅长12米、宽60厘米的水墨长卷,名为《合肥旧貌图》,而这幅画也被业内人士称为“合肥版《清明上河图》”。

  700多间房千余名各种形态人物跃然纸上

  3月16日,在肥东县一套出租屋内,张国瑞向记者展示了这幅巨画。这幅长卷以由西向东流过老合肥城区的九狮河为主线,将老合肥段家祠堂、县桥、文昌宫、李鸿章故居、水西门、明教寺、逍遥津、东大街、东门大桥等著名景点和标志性建筑囊括在内,还包括了南淝河、包公祠沿途的老建筑、老字号及各种房屋,共700多间尽现纸上。除此之外,还穿插绘制了骑马乘轿的达官贵人,玩牌听戏的夫人小姐,沿街游动的吹糖、卖花、乞讨、算命、说书、耍猴、拉洋片、剃头、斗蟋蟀等各态人物多达1000多名,较为全面地再现了民国年间合肥的建筑风貌和市井风情。

  “现在的合肥,变得太快了,我有时一两个月在家潜心作画,走上大街,很多地方都不认识了。”张国瑞告诉记者,如今他已经73岁了,老伴出国在外,儿孙也不在身边,他一个人租住了一套复式楼,有时好几个月都不出小区,就在家潜心创作。

  再现老合肥是希望唤起人们的故乡情

  张国瑞说,合肥历史上曾为庐州府府治所在,水陆交通便利,自古以来便是江淮地区的贸易中心,来自大别山区的木材、药材和下江经巢湖的水产品,尤其是用于作战攻防原材料皮革都在此交换,真是“千樯林立,万船辐辏”。

  “就像画中的徽州会馆,还有多少人知道那是徽商的聚集地?”张国瑞说,旧时在合肥的徽州会馆,旧址在今长江中路省政府西侧,是徽州地区(包括黟县、歙县、休宁、宁国、婺源等地)在肥客商共建,当时合肥的钱庄和典当主要为他们经营,繁盛一时。

  张国瑞说,此次把这幅图拿出来展示并不是有所诉求,相反的,曾有人出价30万元购买此图,他都直接拒绝了。他最希望看到的是有更多的市民看到该图,知道以往的合肥是什么样,并希望画卷唤起老合肥人的故乡情,再对比现在的合肥,能从心底焕发出骄傲来。

  据悉,张国瑞和已经逝去的“合肥活地图”、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安徽省民俗学会顾问牛耘相交甚好。记者看到,在张国瑞的画室里,不少书画作品中都有牛耘题的字。

  -链接

  民俗专家:了解城市的历史会让你更有认同感

  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萧寒也是个“合肥通”,喜爱搜集一切关于合肥的传说、故事、历史志,撰写成册,系统成书,通过网络、讲坛、书籍等向人们展示老合肥的魅力。“当我们的后人问我们,这里为什么叫做合肥,我们有什么古迹?比如明教寺为什么叫做明教寺?都是有来源的。”萧寒说,合肥有七百多万人口,生活在这里,应当稍稍抽出一些时间去了解一下这座城市的历史,它会让你更有认同感。对于反映老合肥风俗地貌的画卷,萧寒认为,能让新老合肥人更加了解这座城市,让那些有意思的、记忆深刻的过去,留给后人观摩品鉴。(合肥在线-江淮晨报)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
安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文化旅游工作
(本报驻安徽记者  郜  磊)日前,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