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纪事——五个贫困户的“年终账本”

28.12.2017  12:10

      用勤劳双手开创美好生活

  今年是脱贫攻坚承上启下、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一年时间即将过去,贫困户们日子过得怎么样?有没有找到致富的好办法?脱贫路上还有什么期待?记者走村访户,了解这一年他们是如何发展生产的,面对面算算收入账。一个个生动的脱贫故事,印证一个朴素的道理:不等不靠,用勤劳双手开创美好生活。

  贫困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在我国,2014年以来,精准扶贫战略为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金钥匙”。作为扶贫开发重点省份之一,我省脱贫攻坚主体框架已经建立,各类扶贫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扶贫资金有保障,扶贫干部有责任,大扶贫格局已形成。如果说,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在以往扶贫开发中不能脱贫,可能是政策、机制等条件不完善。如今,万事俱备,必将更好地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贫而无志。要想脱贫致富,先要贫困户立志。这几年中,面对扶贫利好政策,少数贫困群体中还存在“干部干、群众看”“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等靠要”现象。在脱贫光荣的大环境下,要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他们“我要脱贫”的志向。

  今年,我省确保实现90万以上贫困人口脱贫,1000个以上贫困村出列,实现脱贫攻坚再战再捷。这一切离不开贫困户的勤劳和智慧,同时也离不开政策的利好,多方的帮扶。脱贫攻坚啃的是“硬骨头”,面对剩下的最困难人群,要综合施策,为他们创造勤劳脱贫的条件。缺技术,结对帮扶传授技术;缺资金,按照程序申请扶贫贷款;缺项目,因人施策合理安排项目……石台县的李开有、宿松县的赵灿黄等一大批贫困户都是在“扶上马、送一程”的大环境下,通过自身努力,发展生产,即将实现脱贫的现实案例。

  2020年全面脱贫的时间节点越来越近。时间紧、任务重,贫困人口要抓紧动起来、干起来,你追“我”赶,争先脱贫,才能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金寨县斑竹园镇长岭关村 罗先存

  年收入第一次达到4万元

  年底了,一辈子住在深山里的中年汉子,主动写了一个脱贫申请送到村里。 “现在新房建起来了,收入也增加了,吃住都有保障了。”在金寨县斑竹园镇长岭关村村民罗先存看来,贫困户的帽子虽然意味着可以享受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但是脸上无光,他不自在。

  对于罗先存来说,今年是个全新的开始。他种天麻,全家的年收入第一次达到4万元。

  其实,这个不服输的汉子,以前的日子并不好过。一家5口,母亲和妻子都是智障人士,膝下一双儿女都在读书,家庭重担全部压在了他的肩上。前些年,虽然罗先存也搞过种植养殖、打过工,但是由于交通条件不便、缺市场信息等原因,成效不如预期,一家人挤在面积不大的旧房子里,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长岭关村山场林木资源丰富,近年来当地有人种植天麻把日子过红火了。罗先存看在眼里,痒在心里,也想试一试。就向村委会咨询种植天麻,但是缺技术、缺资金。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罗先存申请到了10000元的小额贷款,还有干部结对帮他搞种植。机会总会留给有准备的人,通过他勤劳的双手精心的培育,天麻收成很好,个头大还很匀称,卖上了好价格。

  让罗先存没有想到的是,多年的心愿今年也实现了。他家的老房子属于C类危房,罗先存很想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在帮扶干部对扶贫搬迁、宅基地改革等政策的宣传下,他下定决心将老房子腾退,参加易地扶贫搬迁。由于政策给力,搬迁款打卡用于盖房后,他自己只掏了很少的钱。等收到了宅基地腾退出的钱,家里还有点结余。

  为了节约资金为扩大天麻种植做准备,新房子拿到手他只刷个白墙就住进去了。有村民跟他开玩笑:“有余钱,你怎么不给房子好好装修一下呢? ”他笑着回一句:“房子只要能住就行,条件总比老房子要好吧。 ”

  现在,经过评估后罗先存终于脱贫了。他笑着说:“人决定不了出生的家庭,但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好起来。如今政策这么好,不能不思进取。明年闲的时候再找份小工,通过自己的双手让我这个家过得越来越好。 ”

   枞阳县枞阳镇大青山村 何滋润

  龙虾养殖让生活“真滋润”

  冬日的枞阳县枞阳镇滋润龙虾养殖农场,平静的水面跟其他池塘没有两样。但对于贫困户何滋润来说,这里是他点燃生活梦想的地方,是让他脱贫致富的基地。

  “扶贫政策好,村里干部也真心帮助我,我不仅拿到了2万元的养殖补助,还申请到了扶贫贷款,自己家的房屋也享受到了危房改造政策,没有好政策和好干部,就没有养殖场的今天。”何滋润告诉记者,龙虾养殖农场占地53亩,今年的生意红火,准备明年再扩大养殖规模。

  何滋润是枞阳镇大青山村贫困户。开办龙虾养殖场之前,他在外地做过物流、端过盘子。 2016年,何家发生变故,老父亲去世,母亲患有高血压和严重的白内障。自己又是离异,在读中学的孩子缺少照顾……何滋润回到家里,一度心灰意冷。但日子要继续,他是家里的顶梁柱,没有后路可退。调整一段时间后,何滋润用在浙江一家龙虾养殖场打工时学到的知识,搞龙虾养殖。

  贫困户发展养殖很是不容易。好在有村干部的鼓励,他重拾了信心。村干部帮他申请到了扶贫贷款,流转的水面谈妥了,接下来就要靠自己好好奋斗一番。 “扶上马,送一程”,村干部隔三岔五就到何家,看看搞得怎么样了。村干部的支持,让何滋润越干越有劲。每天天蒙蒙亮,何滋润就要前往养殖场。早晨、下午、晚上7时和夜里11时四次巡塘,虽然辛苦,但是看着茁壮成长的小龙虾,内心却是满满的喜悦。去年,第一年的收益不明显。但今年秋后,何滋润粗略算了收入,每亩有2000~3000元的利润,这让他又惊又喜。

  养殖场发展形势良好,何滋润常怀感恩之心。他自己赚到了钱,不忘乡亲,把养殖经验和销售渠道毫无保留传授给其他几个想搞龙虾养殖的贫困户,帮助他们早日脱贫。

  “看着村里70多岁的人还在起早摸黑辛苦种田,我就想如果我有这个能力了,我就安排他们干一些轻松的事。 ”何滋润说。在今年的养殖和销售过程中,他优先用了村里的几个贫困户,共付了5万元的人工费。

  “我还准备把养殖场附近的100亩农田承包下来,利用虾稻混养的技术扩大规模、提高收益。”何滋润信心满满地说。

   萧县新庄镇常庄村 李婷婷

  乡村姑娘“绣”出美丽人生

  在萧县新庄镇常庄村,提起“90后”姑娘李婷婷,大家都会竖起大拇指。她虽身有残疾、行走不便,却没有向命运低头,凭着一技之长成了当地知名的“十字绣”达人,一针一线织出生活的新画卷。

  跟同龄人相比,李婷婷的命运多舛。 5岁时她被查出患有脆骨病。随着病情的加重,13岁时,婷婷被迫辍学,终日不能行走,全凭父母照顾。躺在床上的她一度很消沉,每天想着以后日子怎么过,爹娘谁来照顾?最后,她决定要用自己的双手撑起这个家。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婷婷听同学说,一件“十字绣”成品有的能卖到好几百元。“我每天不能出门走动,任何体力活都干不了,绣个‘十字绣’总是可以的。”她萌生了通过“十字绣”来分担家庭压力的想法。

  开弓没有回头箭。李婷婷托邻居买来了针线、书籍和简单的半成品,按照说明书上的方法,一针一针地练了起来。绣坏了,重新再来,手指扎破了,忍痛继续绣。从清晨到深夜,长时间的穿针引线,使她头晕眼花,脊椎疼痛。家人劝她休息,但她为了能让家人过上好生活,硬是咬着牙坚持下来。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她绣出第一幅作品《家和万事兴》,被县里的一家收购商以200元的价格收购。劳动果实被他人肯定,极大地激励了李婷婷“绣”下去的信心。

  “十字绣”是一门技术活,光靠在家练习,技术无法有质的提升。为了提高“十字绣”针法,李婷婷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向乡亲能人请教如何回针,上网揣摩如何重复上线,增强画面立体感……她慢慢悟出“针从心生”的道理,并在实际摸索中创新了全针绣法和半针绣法。

  考虑到李婷婷的特殊情况,今年以来,新庄镇扶贫站工作人员多次到县扶贫办、残联等部门协调,为李婷婷提供金融扶贫、“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借用互联网销售她的“十字绣”成品。政策好、干部帮,李婷婷“绣”的动力更大了。她先后绣成《珍珠山水图》《田园生活图》《八骏图》等20余幅作品。附近村庄的村民遇到针线活难题,常常会专门过来向她请教。 “虽然我现在还脱不了贫,但是我绣出了希望,绣出了生活的乐趣。 ”李婷婷说。

  在李婷婷的鼓励下,今年她的父亲应聘当上了生态护理员,每个月能够拿到500元的固定收入。此外,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还帮助她家搞起了果树种植。今年她家的年收入比去年多了10000多元,日子有奔头了,脱贫希望大了。李婷婷告诉记者:“在人生最无助的时候,是党和政府给了我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我会坚持用双手摆脱贫困的命运。 ”

   石台县矶滩乡洪墩村 李开有

  办民宿年收入近10万元

  秋浦河边的石台县矶滩乡洪墩村,一排排整齐的两层小楼,在群山环绕下格外美丽。记者走进村里,只见楼前有花圃,房后有庭院,几乎家家都挂着“慢村农庄”字样的招牌。

  在脱贫户李开有家,房间门上都用阿拉伯数字标记着。 “按照村里统一布置,我家的客房都编号了。 ”李开有说,每到节假日、周末的时候,客房都住满了。

  村支书林有根是村里最早办民宿的人,李开有则是村里第二个“吃螃蟹”的人。对于没啥文化的李开有来说,以前根本就不知道啥叫“民宿”。如今,聊起为啥办民宿,李开有坦言:“日子没法过,穷则思变。 ”

  记者眼前的这位残疾贫困户,有着一股使不完劲的精气神。他的两个孩子正在读大学,还有一个打光棍的哥哥,家庭经济压力比较大。看到邻居林有根办民宿赚了钱,他没事就往村支书家里跑,就是想看看“家里蹲”咋就能收别人的钱。在林有根的帮助下,去年下半年,他就地取材,利用自家简易的平房支起“小李农家乐”的牌子。说是农家乐,其实房间很简陋,一张床、一个桌子、一把椅子,连空调也没有。即便如此简陋,但是游客看中的是周边的生态和风景,以及热情的服务,李开有前两个月就赚了2000元。

  以前洪墩村能外出的村民大都选择外出挣钱。不能外出的只能种点茶叶,维持基本生活。其实洪墩村生态环境很优越,一出门就是秋浦河,两公里外还有百丈崖等景区。

  自从民宿开办起来后,村民们相互效仿,纷纷吃上“旅游饭”。 “各家的民宿设施标准不统一,收入也不一样,甚至还搞恶性竞争,让游客也感到不放心。 ”在林有根倡议下,包括李开有在内的十几户村民最终确定,成立“慢村农庄”,并通过建立村级专业合作社模式,统一接待,统一定价,统一标准,统一经营,扩大规模和影响力。目前全村已经发展13家民宿,其中6家是贫困户。

  去年底,李开有通过扶贫贷款和借款修建了新房,总共14个标准间,还装上了空调,配上了家具。今年毛收入90000多元,脱贫不在话下。一位住在他家的皖北游客说,这里环境优美,吃住一天不超过200元,还可以免费到菜地摘菜、做菜,已经是第二次来到这里。

  记者在洪墩村周边看到,村级旅游接待中心修建基本完工,还拓宽了一条通往村外的硬化道路。路修好后,到村里住宿的游客更多了。李开有说,今年不仅他家脱贫,其他几户都有望脱贫,实现整村出列。

   宿松县北浴乡四吉村 赵灿黄

  贷款养牛过上好日子

  宿松县北浴乡四吉村有一个不起眼的牛棚,近年来每年出栏3头牛,每头牛净赚3000元。勤勤恳恳地养牛,成为63岁村民赵灿黄脱贫的“法宝”。

  贫困户老赵大半辈子都绕不开养牛。16年前,赵灿黄在一次放牛的路上摔倒,那次意外落下了残疾,身为一家之主的他再也无法去干重体力活了。长期以来,家庭收入仅能艰难维持家用。以前,老赵没有本钱,每年只能养一头牛,再通过牛市转手的方式,将家里成牛去换一头小牛和一些资金。如此往复,老赵辛辛苦苦养了一年,赚不到多少钱,日子得不到大的改善。

  自从小额扶贫贷款政策在宿松县落地后,老赵申请了户贷户用贷款,扩大了养牛的规模,每年卖掉3头成牛,买进3头小牛,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老赵说:“有的人喜欢养猪,我选择养牛。这几年牛肉行情好,在家门口就有销路,宿松的牛肉在武汉、上海的市场也都已经打开了,我只管把牛养好就行。 ”

  老赵有一股吃苦耐劳的干劲,也有一颗细致入微的心。多年养牛,他摸索出了一套“养牛经”。他说,养牛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细节都要用心去照顾、去管理,只有照顾好、管理好才能卖到好价钱。每年要为牛打两次蛔虫,分别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各进行一次。要是牛被淋了雨,或者是受凉感冒了,就得趁晴好天气,将牛牵到太阳下进行日光浴,同时还得赶着牛散步……

  老赵养牛“养”出了门道。今年他家养了3头牛,每天早上老赵将牛送到离家不远的田里或山坡上,傍晚再将牛牵回他家房屋旁边的牛棚。牛棚干干净净,看不到一块牛粪。在老赵看来,要想养好牛多赚钱,那还真得做好管理工作,不然牛生了病很容易死掉,那样就会造成损失。

  除扶贫贷款外,老赵家还享受健康脱贫、光伏扶贫政策,子女还享受了就业扶贫政策。得益于扶贫政策的红利,再加上他苦干实干,这两年家里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起色。老赵说:“扶贫政策好,但有再好再多的扶持政策,脱贫都要靠我们自身努力,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 ”

  今年,北浴乡又将有一批贫困户脱贫,赵灿黄是拟脱贫户之一。四吉村扶贫专干洪斌介绍,老赵的两个孩子都有工作,夫妇二人平时在家还种些庄稼,管吃喝不成问题,再加上在家附近帮人干干农活挣点钱贴补家用,一年下来,两人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实现脱贫是肯定的。(记者 夏海军)

责编:徐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