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聚焦一:12年科学发展之路当之无愧

02.02.2015  17:12

      前言: 2002年,合肥联合大学、合肥教育学院、合肥师范学校三校合并组建合肥学院,2003年学校主教学区进驻南艳湖畔,2012年7月学校整体搬迁到南艳湖校区。12年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紧紧抓住中国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命脉,确立了“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在一群又一群敢于改革,勇于创新的合肥学院人的共同努力下,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完成了从小学校到大学校的变迁,实现了从省内有地位到国内有影响的转变。前后回顾,聚焦数据,使每一个合肥学院人在深切感受学校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骄傲之情也不免会油然而生。

      校园堪称安徽最美校园TOP1 。关于安徽省哪个大学校园最美,大家也许没有过多关注,但是,当你在百度中搜索“安徽最美大学校园排行榜”几个字,你就会发现,2013年,安徽师范大学做过一次调查评选,TOP1是合肥学院。不要惊讶,TOP1对我们来说当之无愧。

从2002年三校合并开始,学校发展的脚步就不曾停止:2002年,合肥学院南艳湖校区一期征用土地171.45亩,2003年,在原合肥师范学校180亩美丽校园的基础上,一个占地350亩的校区顺利建设并投入使用,配套的明珠物业学12栋宿舍为学生生活区同期建成入住。2008、2010年,合肥学院二期工程完成8栋学生宿舍和3个食堂,投资1亿多元,总面积达13181平米合肥学院体育馆投入使用,并建成了合肥学院第1个规范塑胶风雨操场,同时校内标志性建筑、当时安徽省单体工程最大综合性强的美丽图书馆建成,使校园环境再次得到提升。2012年7月,建筑面积达23万平米的校舍顺利建成投入使用。2013年,合肥市财政投入资金2000万用于学校绿化提升,同期安排2000万维修基金对一期校园进行维修。同时,三期校园规划意向获市委市政府批准,学校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校园面积达到1327多亩,校舍面积达到55万多平方米。       如今,大家站到合肥学院二区主教学楼的楼顶俯瞰整个校园,错落有致的楼宇,波光粼粼的人工湖,平坦起伏的大草坪,构建了一个有山有水的公园式学校,这样美丽的校园必将为我们提供不竭的动力,也将是全体合肥学院人未来大发展的梦想之地。

      实验设备投入逐年增多。 实验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从2003年三校实质性合并之初,学校在校园面积增容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充分提高了办学保障水平。

回想2003年时学校的实验设备情况,虽能满足当时的基本实验教学需要,但与学校的办学定位相比,从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来说,还有很大差距,为此学校在经济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仍然在逐年加大实验设备投入。特别是近几年,可谓是历史的最好时期,自2008年以来,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每年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增幅均超过30%。 从近四年来的数据统计看,2011年,我校实验室建设投入专项资金1000多万;2012年,争取中央、省市财政支持5000多万元;2013年,累计完成各级财政支持实验室建设资金4895.5万;2014年,实验室建设投入的资金大达 3500万。目前,学校固定资产总值达到12.8亿多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2.1亿多元,实验室123个,其中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 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       如今,当您走进每一个教学系部,定会有感而发,崭新的设备整齐地摆放在每一个实验室中,一批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实验教学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无论是从满足教学还是产学研合作来说,都是令人兴奋雀跃。

      专业建设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 对一所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坚持办学与合肥经济发展互动是提高自己的办学能力,并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随着合肥市“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重大发展战略布局的落地,学院及时瞄准合肥市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开设新专业,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培养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自2006年起,相继出台了“合肥学院服务合肥经济和社会发展行动计划”和“关于合肥学院提升服务合肥能力,推进协同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主动融入合肥经济社会发展。 从围绕合肥市的全国最大的家电产业基地以及迅速发展起来的动漫产业,学校及时设置了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和动画等专业。随着合肥市经济总量的增加,轨道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国际会展蓬勃发展和国际机场的落成,又增设了物流专业、轨道交通专业和会展艺术与技术专业。目前,从合肥学院52个本科专来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非常明显,基本涵盖合肥市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本科专业由“十一五”初的29个增加到现在的52个。与地方经济发展进行无缝对接,是我校专业建设突出特点,也是发展的优势所在,使我校的专业建设不仅从数量上得以突破,并在质量和内涵上得到很大提升。2011年,我校获批国家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之一,同时成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53所高校之一。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5个,“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计划”实施专业4个,教育批准的对外合作办学专业3个,国家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本科教学工程校外实践基地2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省级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精品课程9门。       正因为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无缝对接与互动共赢,就业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我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保持在96%以上,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列,先后被评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就业工作标兵单位,被授予“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和“安徽省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荣誉称号。毕业生中80%以上的在安徽工作,近70%的在合肥工作。最近数据统计表明,2012年在合肥经开区就业的人数就达1417人,2013年为1050人,2014年也达1000多人,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适应性强、爱岗敬业等特点,深受用人单位欢迎,不少已成为所在单位的骨干。         师资队伍建设走上快车道。 从1个博士到一批博士,从几名教授,到近百名教授,合肥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在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十一五”期间,新进人员320人,引进博士、教授共68人。教师进修培养取得硕士学位的110人,取得博士学位的22人。“十二五”期间,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3名,其中博士48名。引进皖江学者2人。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引进,师资队伍的规模、结构、质量明显改善,教学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明显提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目前,我校拥有教授83人,副教授226人,教师中有博士学位的129人,其中最年轻的教授才35岁。       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是学校师资建设的特色之一。注重双能型教师的培养,既体现在人才引进方面,也反映在师资培养方面。学校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实施了“人才引进计划”、“硕博工程”以及“双聘”、“双挂”等措施,加大了教学科研团队建设力度,努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2012年,学校成立教师能力发展中心,制定教师能力培养的系统性规划。目前,在我校788名专任教师中,有企业工作经历、行业背景、工程背景的教师400多名。       “国际化”是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一张名片。据了解,常年在校的外籍教师近20人,其中3人获中国“国家友谊奖”,10人次获安徽省“黄山友谊奖”。多年对外合作让许多国外友人融入了合肥学院这个大家庭。为了把模块化教学改革推向深入,现在我院每年都派出20多名教师到德国合作大学学习模块化课程教学。此外学校还分批派出教师到韩国、美国、法国等学校学习。据统计,学校近年来,派出国外高校学习的教师近300名。       经过多年的培养和引进,师资队伍的规模、结构、质量明显改善,教学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明显提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1名教师入选合肥市“百人计划”、1名教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配套引智工程”项目。“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近年来,学校涌现出多名业务精湛,品德优良的教师典范,其中有1名教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3名教师获全国优秀教师、1名教师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 多名教师获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级教坛新秀,1名教师获安徽省道德模范。         产学研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 12年来,学校坚持科研为教学服务、为地方服务,围绕着“队伍、平台、协同、项目、机制、环境”6个方面的要素,改革体制机制,搭建科研平台,推动协同创新,服务地方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能力。近年来,学校科技规模和总量扩大攀升,科研实力明显增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立项上取得突破。       2011年,经合肥市人民政府批准立项,为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服务的合肥市环境工程研究院落户我院,围绕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处理、餐厨垃圾处理、工业企业废水处理等工程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等,获得项目经费500万。       2012年,合肥市地铁1号线和2号线的开工拉开了合肥市轨道交通的大幕,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建工系教师华建兵博士率领的团队拿下了1号线1标段轨道交通安全施工监控,获得项目经费190万。2014年,华建兵团队再次与西南交通大学合作,获得9标段轨道交通安全施工监控项目经费391万,同年这个团队又拿下了1号线2标段合肥地区膨胀土盾构掘进施工技术研究项目,获得项目研究经费60万。       2013年,我校与中科院过程研究所合作,成立了合肥学院水环境治理及污染控制院士专家工作站,承担了环巢湖82条河流底泥污染分析等工作,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一系列成功合作充分证明我院在推进协同创新方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能力。       近年来,我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不断推进产学研合作,先后与深装集团、南风化工、科大讯飞、合肥京东方等80多家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校企“双聘双挂”,提高教师的科研和实践能力。学校现有环巢湖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省技术节能平台、中德合作环境技术转化中心等科研机构32个,并建有深装合大工业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合大环境检测有限公司、合肥学院-新方舟创意工场,荣电集团产品研发设计中心等“嵌入式”实验室。         体育俱乐部改革成效显著蜚声教育界。 合肥学院从2006年开始探索俱乐部制体育教学改革,2007年初在全校推广。为了给体育俱乐部提供更加优越的运动环境,学校于2010年建成了面积1.3万多平方米的多功能体育馆,内含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瑜伽、跆拳道、击剑等高标准健身场馆,馆内中心场地可自由切换,以应对各种球类比赛的需要。       此外,学院还建设了室外标准田径场、足球场、塑胶篮球场、塑胶网球场、塑胶排球场、金属地掷球和门球比赛等场地。这些场馆每天开放时间近13个小时,为同学们提供了充足的锻炼空间。目前,学院有19个体育俱乐部,近万名会员。       体育课俱乐部制改革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大学体育教学单一模式,还满足了学生个性化需求。改革后的体育课,不仅让“”在宿舍里打游戏的学生走向运动场,并形成了一个终身体锻炼育的理念,学生不仅在大学里参加自己爱好的体育俱乐部活动,还把体育爱好带到工作岗位,受益终生。体育课改革的初衷是通过构建俱乐部平台,实现教学内容个性化、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安排生活化、教学管理网络化、教学评价过程化、课内课外一体化。       体育俱乐部改革的进程从一个又一个国际国内获奖中得到有力的验证:从奥运会第4,到亚运会的2银1铜,我院大学生在各项国内国际体育竞赛中共获得59块金牌。在结束不久的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健康活力大赛中,体育俱乐部学生又获得了5金2银1铜的好成绩。         大学生科技创新异彩纷呈挑战一个又一个高度。 对于一个毕业刚一年的大学生,能适应工作岗位,熟悉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就是一个不错的员工,但如果一个毕业才一年的大学生在企业带领一个团队去做产品创新,而其产品出口为企业创造大量的利润,也许你不太相信,但这个学生就是作为普通二本院校合肥学院的毕业生,这并不是个案,而是合肥学院毕业生的一个缩影。合肥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内驱力有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创新创业的能力就迸发出来。借用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有才就是任性”。       近几年,我院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已经很有名气,从校团委统计的数据来看,2009年至今,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934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18项,多个奖项为全省高校唯一或首次。仅2014年一年,我院学生获得省级科技创新类奖项168项,其中国家级奖项46项,国家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       获得奖项的背后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不断提高,就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计算机系的王昆仑同学从中学时的“小说控”到合肥学院后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变成“技术控”,直至与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等高校博士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居然也能胜出,并成功入职硅谷。贺志明,一个农村孩子,在合肥学院艺术系上学期间就开展创业,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被拒百余次,才迎来首单生意,如今,年薪在100万以上。两个案例虽不能代表全部,但从学生处统计的数据来看,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不容小觑的。自2011年起,我院学生共获得国家大学生科技创新研究项目300项,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后走向社会开展创业的人数逐年增多。         毕业生应用能力提升造就”出口畅”和“进口旺”。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为孩子能考上合肥学院而自豪,越来越多的学生以在合肥学院上学而骄傲。这种变化反映地是学校社会声誉的逐年提高,更是学校办学实力的跨越式发展。俗话说:“出口畅,进口才能旺”。“出口畅”反映两个方面,一是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要做好,一个是人才要培养好,符合社会需要。就像踢球,人才培养就是平时练球,毕业生就业工作就像踢球比赛,平时练球、场上发挥以及临门一脚都非常重要。       12年来,合肥学院立足“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借鉴德国先进办学理念,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开展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这个从国内著名的高新企业科大讯飞用人中可以窥见一斑,过去,科大讯飞只录用“211”以上大学的毕业生;而从2011年开始每年都录用我院毕业生,并且录用人数正在逐年递增。2013年,科大讯飞一次录用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38名,2014年共录用毕业生150名,其中,合肥学院有70名。还有一个故事,虽是偶然,但不能说不是必然。笔者在坐出租车回学校,驾驶员听说是合肥学院的老师就说,合肥学院好,工作好找,他说两个儿子同时上大学,一个考上品牌较好大学,一个考上合肥学院,都已毕业3年,从合肥学院毕业的儿子月工资6000多,还在逐年增长,另外一个儿子月工资2000多。       实际上,学生培养好了,企业也就来了。从2011年以来统计的数据来看,每年安排的专场招聘会都100多场以上,招聘的职位达几万,学生的实力上去了,就有资本去挑选工作了,近几年我院的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6%以上。毋容置疑,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学校也就会得到家长和考生的青睐。据招生数据统计, 2012年学校文、理科二本招生投档最低分分别高出省二本最低控制分数线28分和43分,分列全省二本院校第二和第四名;2013年,文、理科招生录取分数分别高出全省二本录取分数线35分、39分,分列全省第二名;2014年,文、理科招生录取分数分别高出全省二本录取分数线34分、35分,分列全省二本第一和第二名。         后记 :回顾学院发展,喜悦与艰辛并存,汗水与泪水同在。12年前,我们是全国高校大森林中的一颗小树,正是全校师生凝心聚力,攻坚克难,顺利实现转型突围。12年后,我们就像站在应用型高等教育这颗大树上展翅待飞的雄鹰,尽收社会各方面投来的羡慕眼光。雄关漫道,需要我们不断前行;防骄破满,学校发展永远在路上!(党代会宣传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