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一江苏客商11年来给全村老人和学生发红包

04.02.2016  08:04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王伟(左)给村里的困难户送去慰问金 。

新安晚报 安徽网 ( www.ahwang.cn )讯 2002年,江苏客商王伟从上海来到安徽,在池州投资创办了一家水泥厂。从2006年开始,他坚持每年为企业所在村子的老人、学生发红包,一发就是11年,在企业搬离后也没有中断。“我所做的事就像一只手电筒,照亮那些(困难)人群,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也希望通带动更多的人关心支持慈善。”王伟对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说。

一件坚持十余年的好事

临近岁末,池州市一企业老总、池州市江苏商会会长王伟特别忙,他一方面要忙于企业的内部事务,同时还要惦记着要为“第二故乡”的老人及时送去过年红包。1月下旬以来,王伟就在安排落实发红包事宜了,这一善举,他已坚持了十年。近日,他还专门抽空来到了以前企业所在的贵池区马衙街道灵芝村。

1月30日,尽管室外阴冷不已,灵芝村村部会议室内却热闹非凡,来自该村30多位老人聚集在这里,他们要代表全村362位60岁以上老人接受王伟送来的过年红包。这是王伟连续第11年为灵芝村老人送过年红包,因为60岁以上的老人在逐年递增,王伟送出红包的个数由当初的200多个增加到今年的362个。同时,王伟还为灵芝村和贵池区墩上街道团结村55个特困户送去各400元左右的慰问金。

“王总对我们真是没得说,村民们都很感谢他。毕竟他还能够想到我们这些老年人,而且坚持了这么多年,真不容易。”今年67岁的包荣根是灵芝村人,他从60岁后,每年都会领到王伟发给他的红包:“每年过年前都会送过来,让我们老年人心里感觉暖暖的,更重要的是给我们的后辈带了个好头。”

一份有始就有终的承诺

2002年11月,出生于江苏南通的王伟从上海来到池州,在市郊的马衙街道办事处灵芝村投资创办了一个水泥制造有限公司,从此把这儿当作自己的“第二故乡”,长年扎根于此。创办企业之初,企业的效益并不理想,甚至出现过巨亏。 “池州人民没把我当外地人看待,在企业困难时,各级领导主动为我们出谋划策,当地群众也十分支持我们。”王伟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

“2006年,当时看到村里很多老人的子女对父母过问很少,有的儿子儿媳常年很少看望老人,就想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一下年轻人。”谈及当年发红包的初衷,王伟说,他的企业就座落在村子里,当地老百姓对他很不错,“对我像亲人一样关照,我也应该回报下他们。”此后,王伟将发放红包的范围调整到60岁以上老人每人200元红包。同时,他还给村里小学老师每人发500元,特困家庭每户400元左右,还给小学生发过每人50元午餐补贴。

“加上特困慰问,每年的发放总金额都在十万元左右。”王伟介绍说,每人200元虽然不多,但表达的是他对村里老人的一片孝心。尽管2013年他的企业已搬离灵芝村,但他依然不忘当年的承诺,“灵芝村已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会一直坚持到我退休。这些钱可以让老人们买点想吃的或穿的,让他们春节过得更好一些。”

一封广东寄来的感谢信

采访中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了解到,自从企业落户池州以来,王伟一直不忘回报社会:他先后捐献款物300多万元为村里修路;通过自己的公司捐资设立了池州市慈善协会黎虎基金,每年定向捐赠20万元,帮助白血病患者家庭,以及助老、助学、济困和赈灾;2011年起每年向池州仁众教育基金会捐款10万元,帮助寒门学子……十几年来,王伟向社会捐献款物总价值达一千多万元。

六七年前,王伟偶尔得知一位父母双亡、成绩优秀的学生因家庭贫困准备读中职,他决定资助这名孩子读大学,后来孩子考上研究生,王伟还一直资助到她毕业。如今,这个孩子考取了广东中山市某机关公务员,“2014年她工作后写给我的感谢信我一直保留着,每次看到都会觉得很欣慰。我相信我改变的不仅是这个孩子的一生,还有她的家庭以及周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

“改革开放为我们企业家提供了发展的舞台,企业家也有义务回报社会,向社会传递温暖。”王伟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做法,能带动更多的人关心支持慈善。事实上,在他的带动下,池州江苏商会许多企业家经常参与一些公益慈善活动。

采访中王伟表示,这么多年的慈善之路上也遇到过一些困惑,“任何一件事不可能所有人都说好,我所做的也确有人不理解,甚至刚开始时还有人怀疑我的动机,但我一直认为只要我实实在在帮助了别人,并带动了更多人做好事,内心就是充实的。”

新安晚报 安徽网记者 朱春友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