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大学子井冈山体验“红军的一天”

07.08.2014  18:49











  “班旗设计好了吗?”,“医药箱放哪儿了?”,“接下来要做什么?”接到任务的学员们有的不知所措,有的冥思苦想,有的四下打探起来……

  近日,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现场教学点,20名来自文学院的大学生学员正在以饱满的热情上一堂情景体验课——“红军的一天。

  共话“三湾”情 模拟红军建制

  “我们三连一班的班名是文井班,口号是:文传井魂,星耀徽州!”在实地体验前,这20名大学生已经通过模拟“三湾改编”分为二十八团三连一班和二班,并各自选出了“班长”、“安全员”、“炊事员”等“职务”。“十八、十九、二十……”一名担任“安全员”的男生用20个俯卧撑向大家证明了自己的工作能力。在团队展示环节,三连一班用安徽民歌《凤阳花鼓》的曲调,改编的歌词,配上一段时尚动感的B-BOX,让大家耳目一新,为这个传统革命文化教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湾改编是党铸军魂的开端,这堂历史教学与互动教学相结合的红色教育课让学员们领悟了军队建设的真谛,在合作中提高了集体意识和分工协作能力。

  重忆峥嵘路 追寻先辈足迹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的义务……”在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学员们举起右手,紧握拳头,庄严宣誓。

  8月3日上午,学员们来到了古朴而神圣的八角楼。“群山环绕之中,几栋破旧的楼房,几间潮湿的屋子,竟成就了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基业,太让我震惊了!”在参观以八角楼为中心的革命遗址时,三连一班的班长李映感叹道。

  站在八角楼上,学员们凝视着毛主席当年用过的油灯、笔筒,感受着那份历史的沉重,真正体会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内涵和意义。

  伴着井冈山的濛濛细雨,班长带领大家踏上了“朱毛挑粮小道”。长达800米的羊肠小道上,留下了队员们疲惫但坚毅的身影。他们手牵着手,肩并着肩,唱着歌儿,踩着滑坡,喊着口号,以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满腔热血,重温那段峥嵘记忆。

  自制红军餐 感怀艰苦岁月

  在坝上村的肖奶奶家里,三连二班的“战士”们和老人围坐在饭桌前。“奶奶,您也来尝尝我们做的南瓜汤!”“安全员”李景瑞看着自己第一次用老式灶台做出的南瓜汤,兴奋地说道。

  “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在自制红军餐的活动中,学员们走进农户,自己动手做起了大锅饭,切菜、打水、烧火,大伙儿分工明确,忙得不亦乐乎。

  学员们的热情也感染了在一旁观察的带班老师。带班老师肖权说,“这些大学生青春洋溢,他们积极上进、勇于尝试,每次带领他们体验,也是对我的一种激励,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弘扬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作者: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