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市打造“精准健身”,实现全民健身零距离

13.06.2016  05:33

近年来,马鞍山市体育局积极打造“精准健身”,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队伍、国民体质监测和城乡体育人群类体育发展入手打破全民健身最后一公里,实现全民健身零距离。

一是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管理。按照改善市民体育锻炼环境,实现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原则,建设了一批大中小型体育健身设施,尤其是在全市居民区、社区配套修建健身设施,全市536个行政村、社区、居委会实现了体育健身路径全覆盖,市体育中心已经基本建设,“十三五”期间将投入使用,各县区也纷纷规划或建成体育场馆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十二五”期间15分钟健身圈全面建成。体育健身设施向自然村、小区重点倾斜建设,实现10分钟乃至5分钟健身圈。为加强全市的体育健身设施管理,出台了《全民健身路径工程管理办法》,明确了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管理和更新等工作的统筹规划、监督指导。

二是加强公共体育场馆和学校体育场地开放。该市体育馆、含山县体育馆、和县体育馆体育场都按照要求进行免费和低收费开放,2015年全年接待免费健身市民108万人次,减免各类费用162万元。该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工作,目前市区75学校体育场地全面对外开放,极大地 方便了市民健身锻炼。下一步,将全面推动县区所属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实现全市符合条件的学校全部开放。

三是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队伍。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志愿者是直接面对市民的的体育工作者,他们指导、帮助市民进行科学文明健身。近年来,该市体育局积极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招募体育志愿者,全市现有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4431人,全市体育志愿者人数6000多人。他们活跃在全市各个晨晚练点、公园、广场免费为市民进行科学的健身指导。

四是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仅加强体育健身锻炼还不行,还要科学锻炼,怎么样科学锻炼,这就需要国民体质监测来给市民开具“运动处方”。目前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在该市已经全面铺开。每年都免费对市民进行体质监测,通过监测,体质监测站将给市民开出“运动处方”,市民可以根据自身体质进行有针对性的锻炼。

五是加强城乡体育和人群类体育发展。 以晨晚练点、社区体育俱乐部、乡镇全民健身广场的活动开展为平台,推进城乡体育和人群类体育均衡发展。在马鞍山无论你是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工人还是农民都能找到体育健身的地点和组织。积极推进少数民族和残疾人等人群类体育发展,组队参加全省少数民族、残疾人运动会,每年市体育局都联合市残联举办残疾人运动会。2015年市运会还专门设施了残疾组。

编辑:孙同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