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黔江区“五个坚持”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发展后续产业取得明显成效

10.09.2014  12:04

   国家林业局政府网9月10日讯     近年来,重庆市黔江区坚持“规划引领,政策导向,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因地制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将退耕还林工程与林业产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取得明显成效。全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72.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9.6%提高到2013年的53.9%,还原的生态林地、经济林地已成为退耕还林农户的“绿色银行”,退耕地区农户人均增收近3000元。
      一、坚持规划引领,突出重点产业支撑。根据我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规划》,以促农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蚕桑、林果、竹木、蔬菜等区域经济重点产业,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专项规划》,并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规模发展、分步实施”的原则,分年编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工程实施方案》,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后续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已投资1.17亿元,建设蚕桑基地6万亩、林果2.6万亩、竹木3.4万亩、蔬菜1.7万亩。
      二、坚持政策导向,着力整合各方资源。制定出台专项产业发展政策,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专业合作组织机制,研究集体用地置换、以地入股、留地安置等合作新方式,引导和鼓励退耕还林农户、产业大户、社会企业全面参与和发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后续产业。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农户直补6.3亿元,户均直补9400余元;推动土地有序流转6万亩;整合各类项目资金上亿元,新培育蚕业公司、鑫丰胶合板等10余家龙头企业,引进浙江大洋实业、帝斯曼中肯生物、桐乡大通工贸等企业合力打造“黔江·桐乡丝绸工业园”。组建蚕桑、猕猴桃、蔬菜等专业合作组织46家,累计发展蚕桑、猕猴桃、蔬菜等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基地近10万亩。
      三、坚持突出重点,大力发展骨干产业。立足区域发展特点,围绕农户增收致富目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采取“公司+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和“桑+蚕+菌,桑+蚕+种养”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断延伸蚕桑产业链,努力打造全市优质茧丝绸出口基地,促进蚕农增收,企业增效。截至目前,建成蚕桑基地6万亩,带动全区发展优质桑园10万亩,建成小蚕共育室300个、室外养蚕大棚1.8万个,推广纸板方格簇400多万套,培育养蚕户1.73万户。2013年全区蚕农户均收入7078元,真正实现了让广大农户在生态建设中得到实惠、在退耕还林中实现致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三赢”。
      四、坚持示范带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一河一带”(金溪河、中塘沙坝产业带),按照“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的发展模式和“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的发展要求,新建沙坝乡十字猕猴桃科技示范园2000亩、中塘仰头山猕猴桃现代农业园7000亩,进一步增强退耕还林农户后续发展能力。截至目前,全区建成优质猕猴桃基地4万亩,引导和支持恒沛农业、三磊田甜、志诚农业等龙头企业实现规模化种植3万亩,培育发展1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近100户、30亩以上种植户近50户。组建猕猕桃专业合作社11个,农户入社率达65%。2013年,全区猕猴桃产果3850吨,出口2000吨,产值6160万元,猕猴桃种植户户均收入逾1万元。
      五、坚持因地制宜,抓好扶贫搬迁工作。结合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坚持“扶贫搬迁到哪里,后续产业配套到哪里”,确保移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目标。截至目前,全区实施扶贫搬迁1893户7688人,建成扶贫搬迁安置点20个,其中一半以上配套建设了优质蔬菜、标准果园、优质烤烟及药材基地等后续产业。通过扶贫搬迁,引进龙头企业、产业大户配套发展产业基地,吸引搬迁群众土地流转、就近就业,有效拓展农户增收渠道,实现稳定增收,从根本上解决移民群众后续生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