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研究院正式揭牌

31.01.2018  14:45

1月30日上午,第一届巢湖综合治理专家咨询峰会暨巢湖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合肥学院举行。

巢湖综合治理有了思想智库

据了解, 巢湖研究院实行“领导小组、管理班子、研究团队”三级管理架构。领导小组组长由市领导担任,在国内选聘院士、专家组建专家委员会,研究院暂内设综合事务部、科研及交流部,计划财务部和水文与水动力研究室、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室,湖泊生态修复研究室、蓝藻应急处置与资源化研究室、湖泊治理技术集成与装备研究室,后期将成立若干个重点实验室。

巢湖研究院将围绕巢湖治理、保护与绿色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只求所用、不求所有”,针对性开展基础研究、战略研究、集成研究、示范研究、试验研究。

巢湖研究院将秉承“笃学慎思、明辨尚行、博采众长、求实创新”的科学宗旨和“勤俭建院、技术立院、人才兴院、创新强院”的办院方针,努力成为全国老三湖、新三湖中第一个省级研究机构,巢湖基础研究与技术集成的专业科研场所、国内外湖泊治理与保护技术的合作交流平台和国内一流的湖泊试验基地。

六期工程正在投融资准备

峰会上,合肥市环湖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巢湖综合治理工程一直以来按照 “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交叉进行、逐步深入、统筹推进。

一至四期工程(与国开行合作的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以防洪水利建设、重点点源治理为主,并开展小流域治理试点、提升环湖周边环境,总投资273.4亿元。截至目前,累计完成投资170.0亿元,占总投资的62.2%。

五期、六期工程即国家级巢湖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以小流域治理为抓手,实施“山水田林路村园”综合整治,突出水污染治理,着重解决小流域污染物“减什么、减多少、减哪里、怎么减、如何管”的核心问题,可研总投资331.1亿元。目前,五期工程已开展初步设计编制,六期工程正在投融资准备。

巢湖湖区水质明显改善

“十二五”期间,巢湖湖区平均水质由Ⅴ类好转为Ⅳ类。

“十三五”期间,合肥市纳入巢湖流域国家考核断面15个,依据考核规定,2016年,除双桥河水质未通过国家考核,其余14个考核断面均符合年度考核要求,其中11个考核断面达标,水质目标达标率73.3%。

通过建设藻水分离示范工程,整治兆河、塘西河等河流,增强流域水资源调控能力等措施,近五年来巢湖湖区没有发生蓝藻大面积爆发现象。

湖区富营养化程度呈减轻趋势,十二五期间西半湖首次由中度富营养转好为轻度富营养,全湖富营养状态进一步好转;2016年巢湖西半湖及全湖均呈轻度富营养状态,其中西半湖、全湖富营养指数为57.7、54.4,达到环保部“十三五”期间的考核要求60、55。

2020年环湖河道水质将明显改善

至2020年,环湖主要河道水质明显改善。据介绍,届时,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等重污染河道水质基本达标,东部湖区稳定在Ⅳ类,西部湖区水质稳定达到Ⅴ类,国控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湖区蓝藻爆发得到有效抑制。

针对巢湖面临的发展需求和保护压力,合肥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和发展中保护的原则,围绕保护、治理、发展三大任务,强化减排、净化、扩容三大环节,突出水质、水量、水流三大要素,实施治污、复苏、养生三大步骤,在继续加强城镇生活及工业生产污水处理和严格环境准入的同时,逐步加强面源控制、矿山修复、湿地净化、补水引流、初期雨水处理等措施,系统做好流域、分区和单元的环境容量加减法。

在控制总量上,合肥进一步加强产业空间管控和城镇生活及工业污水处理,开展农村生活、农田尾水、规模养殖等污染源治理,控制污染增量。

在消减存量上,合肥对已有城区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和工业园区污水二次集中处理及尾水净化,清除污染底泥和控制富磷地带水土流失。

在扩大容量上,在加强治污减排的基础上,辅以调水引流和闸坝调控,扩大河湖环境容量、提高河湖自净能力、消减污染负荷富集。

巢湖治理将治理西北。巢湖西北部的南淝河、派河、十五里河等源自江淮分水岭,穿越合肥城区,将通过上游水源涵养,沿河完善管网截污、污水处理提标改造、初期雨水调控、补充生态基流,下游污染底泥清淤和湿地旁通净化等综合措施,减轻入河负荷、降低氮磷浓度。

巢湖治理将保护西南。巢湖西南部的杭埠河、丰乐河、白石天河等源自大别山,是环湖支流中水质最好、水量最丰的河流。加强巢湖清流来源保护,对维系巢湖生命和活力意义重大。通过上游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中游开展灌区节水减排、畜禽清洁养殖、农村生活污水控制,下游布设湿地旁通净化系统等综合措施,促使入河污染负荷不增加,保障断面水质处于良好状态。

巢湖治理将还连通东南、防治东北。巢湖东南部的西河、兆河是巢湖流域现状重要排洪通道,也是现状巢湖可利用的应急引江线路。通过疏浚兆河和西河断面,实施黄陂湖退渔还湖等,实现应急补水引流,配合今后的引江济淮,逐步加大江水入湖规模。东北部既有污染较重的柘皋河、双桥河等,将通过水源地保护、污水达标排放、农田尾水处理、城区水系沟通、环湖湿地建设等防治措施,改善河湖水质。

宋兵 记者 杨兵

声音

环湖流域数据应全覆盖和实时更新

南京大学教授袁增伟在峰会上做了题为《巢湖流域污染源大数据平台构建及应用》的演讲,他认为,从国家需求方面,流域治理进入精准化和科学治理时代,污染源信息的精准采集和有效利用成为关键词。从环保业务需求层面,环境信息化存在基础设施和系统建设分散,应用“烟囱”和数据“孤岛”林立,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综合支撑和公众服务能力弱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需求。

他通过遥感影像解译、文献资料整理、污染源普查、现场监测、抽样调查、田野考察和污水处理企业调查等方式对巢湖流域磷减排建议,要对农田化肥过量使用管控,对化肥氮磷等实行上限控制;要对规模养殖粪便的堆存和资源化利用,可以用沼气发电、堆肥后还田及其他资源化途径;水产养殖规模的优化控制,控制规模、设置上限标准;环境基础设施亟待完善一体化设计,强化效果而非工程,如重污水厂轻污泥处理。

“建议环湖办建立和完善流域数据共享信息平台如气象、用水、排水、水质在线监测和水文等,实现流域数据全覆盖和实时更新,真正建立数字流域和智慧流域决策平台。”此外,袁增伟在对十五里河流域污染物负荷做了测算后,给出“强化基础数据管理”的政策建议,他建议水务部门核查并更新水表用户信息,规范信息记录格式;发现并杜绝漏水现象;核准并建立地下水用户信息。建议环保部门综合用水信息及时核查企业偷排行为;完善重点企业在线监控系统,实现相关数据全覆盖。建议工商部门及时更新企业变更信息;重视规范行业分类。

同时,袁增伟建议进行重点污染源管控,在点源管控上,对重点废水排放单位的污水预处理设施核查、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建设和监督管理,杜绝偷排漏排现象;推行餐厨垃圾资源化工程,强化服务业垃圾管理;对污水处理厂扩容;加强对重点区域排污管网的核查与整治。在面源管理上实施阶梯水价,倡导节水;加强对重点区域初期雨水的收集处理;进一步核查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情况,确保真正分流;实行土地精细化管理,推行海绵城市建设。

大蜀山南湖为何重现清澈水面

2017年10月,合肥南湖水环境整治工程获得住建部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个奖因何而来?在当天的峰会上,来自上海海洋大学的王丽卿教授作了题为《合肥大蜀山南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关键技术和工程示范》的主题演讲,详细解释了南湖重现清澈水面的创新做法。

据介绍, 南湖位于大蜀山国家森林公园东侧,与北湖合称“蜀峰湾公园”。在没有治理之前,大蜀山南湖由于长年疏于清理,南湖水面蓝藻和水华现象严重,鱼类等水生动物大量死亡,林园部门也经常接到周边居民的投诉。此外,南湖的水源起自大蜀山山体泄洪及周边雨水汇集,总汇水面积近3000亩,由于水体北侧藻类、水生植物、水生动物死亡后腐烂,出现恶臭现象,水质一直为劣Ⅴ类,水体已经基本丧失娱乐、生态功能。

作为合肥黑臭水体重点治理项目之一,合肥市大蜀山森林公园南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也是环巢湖水流域整治的工程之一,总用地面积约293亩,水面约70亩,于2016年5月开工,主要建设内容有水环境生态修复,截污工程,绿化提升,水源涵养林和苗圃改造等,总投资约4071万元。

大蜀山南湖水环境经过综合治理后水体异味消除,变得清澈,水景观逐步显现。 项目结合湿地泡、氧化塘、生态植草沟、旱溪等“渗、蓄、净、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充分发挥滨水带生态调蓄功能,目前工程处于收尾阶段,为湖体水生态系统稳定及下游董铺水库生活用水水源品质提供保障。

在控制外来污染源增量方面,相关部门在治理过程中发现,一旦有污水进入新开挖的氧化塘,水体即出现浑浊、墨绿、油状漂浮等现象,因此,不让一滴污水进入水体成为了首要任务。

由于合肥雨水较多,淤泥很大一部分呈糊状,机械清淤出现“费工费力不出活”的现象。为此,项目组与市水务局、市环保局等对接,邀请相关专家商讨,发现淤泥随着深度的变化,颜色及软硬度也在发生变化。根据水生植物的生长需求及水质保持需要,表层选择清淤外运;中层选择清淤至湖滨带与原状土混匀,用作周边绿化;下层采取沉水植物栽培的方式,净化吸收。

治理之后,南湖的水面面积由60多亩扩展到110亩,蓄水量也从5万方扩容到10万方,水质近期监测已达到IV类。

此外,水面中间自然形成的两个岛屿予以保留,眼下已经成为红嘴鸥、白鹭、野鸭等多种水鸟青睐的栖息地。

宋兵 记者 杨兵

责编:徐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