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为什么全域禁渔十年?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及专家解读

11.01.2020  12:40

  巢湖为什么要实行全域禁渔?时间为什么不是三年、五年,而是十年?全域禁渔之后,管理面临哪些挑战?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日前采访了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及相关专家,对相关政策及人们关心的问题进行回答。

   为什么要禁捕?

   从2016到2018年,毛鱼、银鱼、虾等主要品种的产量都有不同程度下滑,一些鱼类物种濒临灭绝。

  2020年1月8日,长临河镇平浒村,距离村落几百米的地方,就是广阔的巢湖水域,望着平静的湖面和停靠在岸边的渔船,渔民吴天礼心情复杂,这是他告别打渔生涯的第八天。

  早在一个月前,安徽省巢湖管理局就发布了《2020年巢湖禁渔通告》,根据通告规定,巢湖主体水域、滩涂及各通湖河流河口水域禁渔,禁渔期为2020年全年。

  其实从2019年开始,巢湖的禁渔被分成了两部分,其中50万亩水域为巢湖渔业生态市级保护区,从当年1月1日起全年禁渔;保护区以外的水域依然实行季节性禁渔,禁渔期自2月1日至7月31日。而50万亩的巢湖渔业生态市级保护区约合330平方公里,接近巢湖水面的一半,主要位于巢湖东半湖。随着相关文件的出台,也就意味着,巢湖东半湖永久禁渔,西半湖暂定十年全域禁渔。

  省巢湖管理局农林水产处范军主任告诉记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巢湖就在全国五大淡水湖中最早实施封湖禁渔期制度。三十多年来,巢湖的季节性封湖禁捕和近年来的增殖放流,让巢湖的渔业资源得以恢复。从当初最低年捕捞量三千吨,稳定在了两万吨左右。

  但因为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的影响,巢湖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日趋恶劣,生物多样性指数持续下降。数据统计,从2016到2018年,毛鱼、银鱼、虾、大鱼等主要品种的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一些鱼类物种也濒临灭绝。“几年前,我们还专门从洪泽湖引入大银鱼,才让这一鱼种得以在巢湖水域生存。”范军说。

  事实上随着东半湖禁捕以及一系列举措的推进,2019年巢湖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东半湖达到了四类水,西半湖有六个月时间达到四类水,而在此之前,西半湖的湖水都是劣五类标准。”因此在看他来,作为长江水域的重要生态屏障、长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生态修复对于改善长江的生态环境的确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是十年?

   长江大型鱼类性成熟一般需要4年,禁捕10年,这些鱼类得以有2~3个世代的繁衍,种群数量能够显著增加。

  随着全域禁渔的实施,从理论上来说,巢湖湖面将不再能够看到渔船。范军也表示,从今年1月1日开始,安徽省巢湖管理局也将不再受理渔民证件的审核,渔民渔船将交给拆船厂拆解,剩余登记在册的八十多户渔民也将退出捕捞。

  1月8日,记者从巢湖闸附近登上了渔政巡逻船,与工作人员一同上湖巡游,下长江的船只都将从这里经过闸口。从闸口行驶到敞口湖域的过程中,除了有少量的货运船只在湖面缓慢前行,湖面上已看不到一条渔船。

  为实现巢湖水域渔业生态平衡和谐发展,去年,巢湖管理局渔政管理总站与相关部门联手打击非法捕捞水产品违法活动,查处非法捕捞案351起,没收非法涉渔船舶286艘。

  该局还在沿湖布设33个视频点位和8个监控中心,建立“环湖视频监控指挥中心”。依托科技手段及时打击非法捕捞,为巢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范军告诉记者,像鲢、鳙鱼是以浮游植物为食物的,虽然他们每年都增殖放流,作为生物去蓝藻的一种手段,但过不了两年,就被捕捞,这也是巢湖蓝藻久久不能根治的原因之一。

  范军说,巢湖是长江水域的重要生态屏障,巢湖的生态问题,关系着长江水系的生态安全。所以,无论从生态修复方面,还是环境保护、蓝藻治理方面,巢湖禁捕退捕工作都是势在必行。

  记者了解到,按照规划,2020年1月1日0时起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最迟自2021年1月1日0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为什么是十年?三年、五年可以吗?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水环境研究室主任卢文轩也给出了答案。他说,目前长江鱼类资源严重衰退,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无鱼”等级。恢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刻不容缓。禁十年,主要考虑到长江大型鱼类性成熟一般需要4年,禁捕10年,这些鱼类得以有2~3个世代的繁衍,种群数量能够显著增加。

   面临哪些挑战?

   巢湖禁捕以后,鱼类资源会更丰富,不少非法捕捞的行为增多了,“今年1月1日晚上就查处了五起。”

  巢湖全域禁渔刻不容缓,对于渔民和渔政监管机构来说,两者关系也正在发展着微妙的变化。

  位于巢湖西半湖长临河渔政监督管理站的谢虎站长告诉记者,对于几乎所有行业来说,捕捞工具都是越先进越好,但是打鱼除外。在多年的执法过程中,他们也注意到渔民的捕鱼工具越来越先进和机械化。“速度太快了,对湖鱼都不利,通常都是一开湖,没过多久鱼就几乎被打捞一空。”

  禁捕不是结束,而是巢湖生态全面修复的开始。在采访过程中,也有渔政人员表达了担忧。禁捕之后,还有渔民会再因为可观的利益和相对不高的违法成本,重新再进行违法捕捞。

  “确实有渔民一晚上通过非法捕捞上来的鱼可以达到几千元,抵打工一个月的收入了。”

  范军表示,对于渔政部门来说,以后的工作的确会更辛苦。巢湖禁捕以后,鱼类资源会更丰富,不少非法捕捞的行为增多了,这个查处难度增大了。“今年1月1日晚上就查处了五起。”他介绍,目前巢湖管理局渔政管理总站共有3艘渔政船及10艘快艇常年在湖面执法,打击非法捕捞。今年以来,巢湖东半湖的执法船只和执法人员已经做到了24小时值守。就拿2019年巢湖东半湖禁捕之后来看,非法捕捞现象明显增加,他们的工作重点也更加集中,就是全天候打击在巢湖的非法捕捞船只。

  一方面是禁捕,而另一方面渔民们则在担心,十年的禁捕期会不会造成鱼群的泛滥。中科院水生所过龙根博士对巢湖水质及水生物问题有着多年的研究,对此他认为,从总体范围上来说,巢湖禁渔退捕是响应国家长江十年禁渔方针实施的。但今年1月3日,农业农村部、生态环境部、林草局发布《关于推进大水面生态渔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一些湖泊做到“一湖一策”。

  “对于巢湖来说,渔业资源结构有其特殊性,比如说优势鱼类毛鱼是一年生的,繁殖后死亡,未来是否对其有合理捕捞和调控,下一步我相信相关行政机关或者管理部门也会进行研究。”过龙根说。

   会影响餐桌吗?

   省巢湖管理局农林水产处范军主任表示,从宏观上来看,巢湖禁捕对市民餐桌的影响非常有限。

  熟悉菜篮子的人都知道“巢湖三白”——银鱼、白米虾、白丝鱼。巢湖从2012年开始,所有水产养殖全部退出,这些天然的水产也成为饭桌上的佳肴。市民们也在担心,禁渔之后巢湖的特色是否也不复存在。

  对此,省巢湖管理局农林水产处范军主任给出了一组数据。2019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2018年,全国水产品捕捞产量1466.60万吨,而淡水捕捞量为将近两百万吨,巢湖的捕捞量是两万吨,只占淡水捕捞量的1%左右。“换句话说,宏观上来看,巢湖禁捕对我们整个餐桌的影响非常有限。”在他看来,市民的眼光还是要放远一点。巢湖这几年环境变好了,比如说,旅游、生态农业,都可以作为巢湖的品牌和特色。

  禁渔对渔民的长远影响同样受到关注。有业内人士认为,从前临江而富的渔民群体,却陷入到“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十年禁渔”的规定不仅给长江中的鱼争取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也给在江面上“煎熬”的渔民带来了“解脱”的机会。

  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水环境研究室主任卢文轩表示,自己完全赞同这个看法。“天然水域鱼类大多趋于枯竭,加之捕捞手段进步,捕捞量总体趋势肯定是越捕越少、越捕越穷。如不及早上岸转产转业,总有网网无鱼的那一天,对鱼类资源的破坏也更大。”

  中科院水生所过龙根博士也表示,由于捕捞强度的增加,导致长江渔业资源现在衰退非常严重,鱼类可捕的资源量,包括一些经济鱼类的数量和产量都比较低。“所以这也是我们国家实施长江退捕的原因,禁渔也是为了渔业资源的更好恢复。”

  丁纪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陈牧魏鑫鑫/文王从启/图

[ 编辑:周美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