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徽州区实施“文化兴徽”战略 推动文化强区建设

12.09.2014  18:53

诗情画意山水秀,千年徽州文脉长,作为古徽州域名的唯一传承地,黄山市徽州区不仅秉承了徽州的美名,也荟萃了丰厚的传统文化精华,徽州先祖在繁衍生息中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化,遗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存,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巧夺天工的传统技艺,这些都是徽州文化的特有标签。近年来,徽州区抢抓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的契机,实施了“文化兴徽”战略,保护徽文化标本,激发徽文化活力,努力推动全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突出保护利用,推动徽州古建筑大放异彩。 2009-2013年,该区实施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5年内共投入资金7.56亿元,完成了14个古村落和160幢古民居的维修保护,打造了旅游参观、文化展示、非遗传承、住宿餐饮、主题会馆等利用业态。2014年,根据全市的统一部署,该区迅速启动了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投入资金1.2亿元,完成全区177处徽州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其中,今年计划投资6753万元,重点提升127处徽州古建筑的保护利用。截止今年8月底,已完成47处古建筑的保护利用工作,正在实施的有56处,累计完成投资5211.5万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77.17%,尚未启动的24处徽州古建筑保护工程将于9月底前全部启动。

二是强化项目带动,推动文物保护事业再上台阶。 大手笔实施了总投资1.2亿元的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红色文化提升项目,发展壮大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完成了岩寺老街全面抢修、保护和开发工程,挖掘岩寺老街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技艺,恢复徽派传统商业街巷历史风貌,完成了潜口金紫祠修复工程,积极打造利用业态。通过对上争取,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样板工程落户呈坎,文物保护样板工程将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村落内“国保”古建筑进行全面修缮,同步完善古村落保护基础设施,探索创建皖南古民居保护标准。谋划岩寺文峰塔修缮保护工程,以期再现文峰塔盛世风采。建成了6座博物馆(纪念馆),向公众展示古建、徽茶、雕刻等地域特色文化。

三是促进文旅融合,推动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 该区抢抓古徽州文化旅游区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契机,依托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和资源禀赋,促使文旅深度结合。重点提升呈坎、唐模、潜口3个古村落,挖掘徽州建筑文化、水口文化、“非遗”文化等项目,丰富景区内涵,提升景区景点的文化品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打造乡村文化体验基地、乡村休闲度假基地、乡村写生摄影基地、乡村影视拍摄基地等文化旅游业态。通过市场运作,强力推进西溪南古村落综合开发、灵山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规划开发灵金山佛文化园、蜀源古村落文化旅游项目。抢修通灵古道,灵山段已完成350米的修复,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构建自然与人文融合、产品与业态创新、满足游客不同需求的特色旅游文化产品,进而串点成线、串珠成链,打造文化旅游新亮点。

四是建立传习机制,推动徽州“非遗”世代相传。 建立健全“非遗”保护和传承机制,通过师徒相传、口口相传等形式,支持全区各级各项目“非遗”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实现传者有老人,习者有新人。充分发挥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和全省首批“非遗”传习基地竹溪堂徽雕艺术有限公司、徽派雕刻研究所的载体作用,鼓励年轻人学习徽州传统制作技艺,全区现有黄山毛峰绿茶制作技艺、徽州竹雕、徽州木雕、徽墨制作技艺、徽派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等项目学习者500余人。以潜口民宅博物馆为核心,建成了潜口综合性传习中心,活态展示徽州木雕、砖雕、砚雕、竹雕、撕纸、徽墨等传统制作技艺。

五是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百花齐放。 加强“非遗”生产性保护,推动文化资源向产业经济转变,产生经济效益,增强“非遗”项目的自我造血功能。引导扶持区内文化企业产业化开发徽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健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延长文化产业链条。现已成功开发了徽州雕刻、徽茶、徽墨等特色文化产业,全区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非遗”文化企业达到5家。竹艺轩雕刻有限公司获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产品远销欧美等地区。引进了“黄山·美丽之冠”等一批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全力推进文化产业精品打造工程。发展民俗文化产业,打响岩寺“上九”  庙会、浪漫红风情节、呈坎八卦风水文化旅游节、茶花摄影节、黄山毛峰开采节等系列节庆品牌,挖掘、整理、打磨、提升《柳翠娘》、《渔翁戏蚌》、《跳钟馗》、《舞和合》、《魁星点斗》等“非遗”民俗节目。(王金满)


六安市叶集区平岗街道文明实践活动纪实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安在线
滁州获批安徽历史文化名城
日前,滁州市获省政府批复,文化厅
严防纪律处分决定“打白条”
为切实维护纪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化厅